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水平轴风力机气动阻尼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20-06-07 22:53
【摘要】:在风力机系统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普遍关注的背景下,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动态气动力学的风力机失速特性研究”(项目编号:50676053)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动态气动力学的风力机失速阻尼特性研究”(项目编号:07118378),探究了与风力机系统失稳密切相关的失速气动阻尼特性。失速气动阻尼特性主要研究失速条件下气动载荷对结构振动的响应。 本文首先从气动阻尼特性的基础性研究入手,对现有三维随机湍流风场模型、动态失速模型进行必要修正,从而为气动阻尼特性的研究创建准确的外部输入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风力机叶片翼型截面进行稳态气动力分析,同时结合整个叶片的结构动力学模态分析,创建了有效的风力机单翼型和单叶片稳态气动阻尼分析模型,并深入探究了影响翼型和叶片气动阻尼变化的各种关键参数,以容易引发叶片失速振动的负气动阻尼为研究重点,提出了改善叶片气动阻尼性能的具体操作方法。 接着,在时域分析中,将三维随机湍流风场模型仿真的时序湍流风和动态失速模型生成的叶片各截面翼型攻角和升、阻力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输入创建的单翼型和单叶片稳态气动阻尼分析模型,将稳态模型转换成单翼型和单叶片动态气动阻尼分析模型。 进而,综合单叶片动态气动阻尼模型、湍流风场修正模型、动态失速模型、叶片结构动力学模型、整机结构动力学模态综合分析方法以及风力机全系统动态过程模型建立了风力机全系统气动阻尼分析模型,并提出了有效的气动阻尼分析方法,对基于动态气动力学的风力机失速阻尼特性和叶片动态响应进行了分析计算。以容易引发叶片失速振动的负气动阻尼为研究重点,应用建立的全系统气动阻尼分析模型,输出结构动态载荷,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探究了叶片失速振动损坏的机理。 最后,将创建的气动阻尼分析模型引入传统的风力机优化设计模型,规划了详细的抑振设计与优化流程,形成了寻求良好气动特性和失速阻尼特性风力机叶片的优化设计模型,为风力机故障诊断和抑振优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图文】:

装机容量,全球,风电市场


图 1-1 2000 年—2010 年全球装机容量统计和预测Fig.1-1 Statistic and forecast of global installed capacity in the world in recently 10 years整体来看,全球风电市场发展迅速,欧洲、北美和亚洲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的风电市场,但由于政策环境不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拉美和非洲等地区的发展比较缓慢。欧洲是全球最重要的风电装备设计、生产和消费市场,但是随着市场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其份额将比过去有所下降,亚洲和美洲风电市场增长迅速,主要由印度和中国驱动北美在总装机容量方面继续保持第二大区域市场的地位,美国是该区域重要的领头羊,并以年均约 24.6%的速度增长[3]。预计到 2010 年底将达到 31.6GW,年平均装机容量为 3GW[4],到 2010 年底,在累积装机容量方面,美国将与德国持平。亚洲风电市场在中国和印度的领军下高速发展,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测。预计未来亚洲将以全球最高的年均增长速度(约 28.3%)发展。到 2010 年底,该地区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29GW[5],而 2007 年到 201年,印度的装机容量预计为 8000MW。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能市场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发展,从 2007 年到 2010 年,风电市场快速发展,巴西首当其冲,墨西哥紧随其后。其他国家,如阿根廷和智利也有一定的发展。尽管拉丁美洲的潜力巨大,但是直到

风电,装机容量,年增长率


1.1.2 我国风电发展现状及预测近年来,由于国内政策环境趋好,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面临较好的政策环境,国内风电市场增速惊人,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企业工作委员会和风能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 年—2009 年风电装机容量连续 4 年翻番。2009 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 1200 万千瓦,新增容量居全球第一[7]。截止 2009 年底,我国风电并网总量累计将达到1613 万千瓦时,累计装机容量超过西班牙,上升到全球第三位[8]。2010 年预计新增装机容量达 1500 万千瓦,,同比增速将稍有回落,将会在 30%以上,2010 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有望达 3000 万千瓦,装机容量将跃居世界第二[9]。图 1-2 是 2000 年—2010 年中国装机容量和年装机增长率统计及预测。随着风电机组装备市场的日益扩大,风电装备研发和生产企业日益增多,我国的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在全球风电设备商的排名不断上升,已经进入全球前十强。截至 200年底,我国有超过 80 家的风电机组整机制造商,有超过 50 家的叶片制造商,设备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10]。
【学位授予单位】:汕头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K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鑫;陈敏;徐君;徐德鸿;;实验室模拟大转动惯量风力机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1年07期

2 刘祖军;葛耀君;杨奰昕;;弯扭耦合颤振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3 万琳;;整合两岸资源优势 促进风电产业升级[J];风能;2010年06期

4 张小伟;王延荣;徐可宁;;叶轮机械叶片颤振的影响参数[J];航空动力学报;2011年07期

5 杨慧;郑峗;;测量叶轮机振动叶片表面非定常气动响应的实验技术——影响系数法[J];实验流体力学;2011年03期

6 赵瑞勇;杨慧;王延荣;;基于能量法的跨声速风扇叶片气弹稳定性研究[J];航空发动机;2011年03期

7 赵瑞勇;杨慧;王延荣;;跨音轴流风扇叶片气弹稳定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07期

8 张志田;陈政清;;桥梁节段与实桥涡激共振幅值的换算关系[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虎;代海涛;秦明;陈严;;水平轴风力机叶片稳态失速气动阻尼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2 秦仙蓉;顾明;全涌;黄鹏;;高层建筑气动阻尼识别的随机方法[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3 刘占芳;颜世军;张凯;;计及动态失速效应的Darrieus型风力机气动性能评价模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4 张亮泉;武岳;沈世钊;;索膜结构风振研究中的气动阻尼识别[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朱方剑;王振宇;刘国华;章子华;;沿海某滩涂风力机抗震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6 顾明;;高层建筑抗风研究的理论和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7 张亮泉;武岳;王基盛;沈世钊;;索膜结构气弹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刘子强;崔尔杰;;跨音速非定常分离流的空气-弹性作用[A];第八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包能胜;陈庆新;姜桐;;风能转换系统的建模与辨识[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郭雪莲;李琳;;航空发动机叶片气动阻尼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裴志伟 张逸飞;中国电科院四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立项[N];国家电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年鑫;海上风力机气动特性及新型浮式系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赵静;海上风力机系统流体动力性能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任海军;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孔屹刚;大型风力机功率控制与最大能量捕获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张凯;兆瓦级Darrieus型立轴式风力机气动性能评价和结构动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张艳杰;基于开关磁阻电动机的风力机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孙旭峰;索穹顶结构耦合风振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周晓峰;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抗震和抗风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9 李俊;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王建礼;基于多体动力学方法的大型水平轴风力机气动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虎;水平轴风力机气动阻尼特性分析与优化设计[D];汕头大学;2010年

2 张鑫;基于柔性多体系统的大型风力机动力学特性研究与仿生机理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大虎;基于风力机模拟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动态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4 董升;风力机模拟系统仿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5 孙伟;小型风力机关键结构优化设计[D];苏州大学;2012年

6 朱国权;基于摩擦风力机叶轮转速控制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博;风力发电及风力机模拟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8 石秉楠;风资源评估及风力机气动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李吉晨;基于无刷直流电机的风力机模拟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王加伟;基于风特性和风力机动态特性耦合的检测反馈控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2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02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8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