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玉米秸秆催化热解油理化特性及成分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20:01
【摘要】:生物质是唯一一种可以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可再生资源,其中热解液化制取的生物油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但由于生物油的复杂特性,必须进行适当的改性提质,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本文在自制的流化床反应装置上进行催化热解液化实验研究,探讨反应温度和催化剂对生物油特性和成分分布的影响规律,并且分析生物油中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为生物油向高品位化学品的转化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选取粒径为60-80目的玉米秸秆粉为实验原料,利用酸性催化剂(HZSM-5)和固体碱性催化剂(白云石和赤泥)在450℃、500℃、550℃和600℃反应温度下进行催化热解实验。实验考察了热解温度和催化剂种类对热解产物的产率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热解产物中气体含量增加,残炭含量减少,生物油收集率在550℃最高,为45.66%。添加催化剂后生物油的产率略有下降,运用HZSM-5催化剂的生物油收集率最低为38.66%。通过含水率、热值、pH值等性质分析,研究反应温度和催化剂对生物油理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反应温度对热值和pH值影响并不显著;随着温度升高,生物油含水率小幅度增大。添加催化剂热解制备的生物油含水率有所增大;添加HZSM-5催化剂后生物油热值略有降低。添加白云石和赤泥催化剂后生物油的pH值明显增大,热值均有升高。尤其是赤泥催化剂作用更为明显,在550℃时生物油pH值由不添加催化剂的2.54增大到5.82。白云石和赤泥催化剂在生物质热解液化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降酸作用。采用福林酚化学法对生物油进行总酚含量的测定,随着反应温度升高,酚类物质相对含量有所增加,三种催化剂都利于提高总酚含量,固体碱性催化剂对总酚含量的提高更为明显。通过化学法和GC-MS对比分析发现,运用FC法测定总酚含量相对较高,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分子聚合酚类物质利用GC-MS检测不到。通过GC-MS对生物油进行成分分析,反应温度对成分影响并不显著,主要以酮类、酸类、酚类等物质为主。添加HZSM-5催化剂提高了小分子酚类物质(苯酚、甲基苯酚)的含量;添加白云石和赤泥催化剂明显降低酸类物质含量,提高酯类物质含量,更有利于大分子聚合酚类物质裂解为小分子酚类物质(苯酚、甲基苯酚、乙基苯酚)。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培勤;臧哲学;孙绍晖;陈俊武;;生物油的分离与分析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08年05期

2 梁伟;王铁军;张琦;;生物油燃烧技术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09年01期

3 王景华;崔洪友;李志和;易维明;;生物油的性质及其分离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12期

4 阮仁祥;李文志;张颖;朱锡锋;;生物油轻组分的催化氢化与酯化[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年03期

5 王锦江;常杰;范娟;;离子交换树脂催化酯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0年05期

6 魏晴;魏贤勇;梅丽敏;宗志敏;;生物油高效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6期

7 肖森;杨坦坦;李永军;王丽红;;物料种类对热解液化生物油成分的影响分析[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4年02期

8 朱锡锋;陆强;郑冀鲁;郭庆祥;朱清时;;生物质热解与生物油的特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6年12期

9 王琦;王树荣;王乐;谭洪;骆仲泱;岑可法;;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10 姚燕;王树荣;王琦;刘倩;骆仲泱;岑可法;;生物油替代动力燃油的研究[J];动力工程;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玉福;胡献国;王琼杰;李文东;;生物油的精制对其腐蚀与磨损性能的影响[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张琦;常杰;吴创之;王铁军;;生物油改质提升研究的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3 王九;陈波水;方建华;安建勇;;新型代用燃油—生物油应用研究进展[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玉福;胡献国;俞辉强;胡立人;;蓝藻/绿藻共液化生物油的润滑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刘春泽;张睿哲;杨静;戴立益;;藻类水热法催化转化为生物油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C];2014年

6 周东;张良;张士成;付洪波;陈建民;;大型海藻浒苔水热液化提取生物油[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田启魁;吕兆林;张行;李瑞;;快速热解生物油萃取分离工艺基础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刘松锋;高岩;王洪艳;;近临界水提取棒状玉米秸秆中生物油[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9分会:应用化学[C];2014年

9 王丽红;易维明;柏雪源;殷哲;;生物质热解产物分析与生物油/柴油乳化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刘荣厚;蔡均猛;邓春健;梅晓岩;沈飞;吴汉靓;王远远;黄彩霞;;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的研究进展[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纯友 通讯员  汪明星;生物油在肥试产成功[N];安徽日报;2007年

2 记者 姜海;美开发出家禽废弃物转化生物油装置[N];科技日报;2007年

3 邱阳;新技术可用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生物油[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4 记者 彭德倩;5吨浒苔=1吨“生物油”[N];解放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纯友;两吨秸秆可产生物油一吨[N];安徽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陈敬农;两吨秸秆可产一吨生物油[N];科技日报;2006年

7 赵佳怡;从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中获取新能源[N];中国建材报;2011年

8 特约记者 杨保国;中科大热解液化秸秆制生物油[N];大众科技报;2006年

9 记者 赵凤华 通讯员 信永华;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可制取生物油[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赵凤华 信永华;从烟道气中“寻找”生物油[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燕;生物油的分馏及品位提升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杨续来;生物油的烯烃改性精制及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熊万明;生物油的分离与精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彭锦星;木质原料快速热解制取生物油及生物油分级催化提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郑先伟;生物油分级调变与催化加氢提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叶俊;生物油催化提质催化剂制备及工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徐兴敏;生物质热解油催化加氢脱氧提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8 谢华清;CO_2吸附强化生物油催化重整制氢的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9 周铭昊;水相生物油提质制备含氧燃料催化剂制备与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蔡勤杰;基于分子蒸馏分离的生物油催化裂化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健;生物油乳化及其乳化液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阮仁祥;生物油的精炼提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黄锋;钌、铑、镍、钯络合物催化精制生物油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贺博;生物油的分级分离和初步改性[D];浙江大学;2007年

5 陈宏伟;生物油相分离与提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黄相振;微波辅助液化木质素制取生物油及残余木质素的消解[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美惠;减压蒸馏生物油与乙醇在金属负载微介孔分子筛上共催化裂化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8 刘纯建;生物油催化酯化改质及模型化合物反应动力学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翟康;负载型非晶态催化剂对生物油催化提质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方丽娜;微藻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的过程控制及分析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5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45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a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