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改善风力机叶型气动性能的数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16:54
【摘要】:随着相关技术的日臻成熟,风力机日趋大型化的发展趋势对其气动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流动控制技术是目前较为盛行的风力机叶型改型方法。本文分别采用被动流动控制以及主动流动控制对相应翼型进行优化,得出具有锯齿尾缘和施加定常吸气的风力机翼型。在3.6MW风力机叶片距叶根18m处取一个截面,通过Wortaman直接截取法,在弦长方向距后缘10%的地方截断,形成钝尾缘翼型,并在钝尾缘翼型上参照降噪风力机的锯齿尾缘取h/λ=4形成方形、三角形锯齿尾缘。将两种翼型与原翼型进行对比,针对三种翼型采用RNG的k-ε模型对多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类型锯齿尾缘对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力矩系数、失速性能等气动性能的影响。锯齿尾缘能够有效地提高升力,减小阻力,提高力矩系数,控制边界层分离,推迟失速。三角锯齿在改善气动性能参数方面优于方形锯齿尾缘,但是制造较为麻烦。方形锯齿尾缘具有强度高、易加工的优点。在翼型分离点处开孔,通过额外的泵与管道系统对孔施加定常吸气,孔宽为弦长1%~10%,吸气压强为-50Pa~-500Pa。采用Spalart-Allmaras模型对多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吸气工况参数对气动性能的影响。定常吸气扰动模式与流场主流的耦合能够有效改善气动性能,通过局部能量的输入,能够获得全局流动格局的改变,达到推迟失速,延缓分离,提高升力的控制效果。将稳态流场的计算结果作为初始值,在非稳态的流场中采用Spalart-Allmaras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定常吸气对前缘分离涡与后缘分离涡的脱落机理、压力分布、流动分离的控制以及升阻力等方面的影响。定常吸气扰动模式与流场主流的耦合能够有效改善气动性能,提高升力,控制流动分离。定常吸气的引入使吸力面压强降低,吸力面和压力面的表面压差增大,从而提高了升力。定常吸气有效地控制了流动分离,减小了前缘分离涡与尾缘分离涡的尺寸,从而减小波动提高叶型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星星;杨科;张磊;白井艳;赵晓路;;大厚度钝尾缘翼型的设计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9期

2 胡燕平;戴巨川;刘德顺;;大型风力机叶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20期

3 罗承先;;世界风力发电现状与前景预测[J];中外能源;2012年03期

4 战培国;程娅红;赵昕;;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10年05期

5 莫晓聃;李涛;;垂直轴风力机概述及发展优势剖析[J];节能技术;2010年05期

6 刘星;李福鹏;郭东友;;能源危机引发对电力发展的思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7 韩忠华;宋文萍;乔志德;;OA212翼型主动流动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9年06期

8 张磊;杨科;赵晓路;徐建中;;不同尾缘改型方式对风力机钝尾缘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5期

9 闫海津;胡丹梅;;风力机叶片的三维建模[J];能源技术;2009年02期

10 李宇红,唐进,刘红;定常吸气改善叶型气动性能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龙;中国新能源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刘强;漂浮式风力机动态响应及气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3 陈爱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刘琳;新能源风电发展预测与评价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刘金朋;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李小芬;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驱动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李斌斌;合成射流及在主动流动控制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李俊;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姜星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迟远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娟;微射流外激励射流振荡器性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张学迅;锯齿尾缘叶片空气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3 马骏腾;水平轴风力机叶片有限元建模及仿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4 张仲柱;水平轴风力机叶片气动性能计算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2746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46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2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