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烘焙与油料饼粕的混合成型行为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16:34
   生物质能以其分布广泛、可储存、可再生和环保等优点成为最具有代替现有化石能源的潜力。生物质成型后其密度可增加4-10倍,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生物质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成本。然而高吸湿性、低能量密度和燃烧反应迅速等限制生物质颗粒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如何改善生物质颗粒的性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在目前的生物质颗粒改善方法中,烘焙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和可行的方法。通过在200-300℃和氮气气氛下对生物质进行热处理使生物质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本实验以提高原料和成型颗粒品质为突破口,通过烘焙技术对生物质原料进行改性,并结合混合成型技术提高成型颗粒的品质和优化成型过程。本文以杉木和樟树作为生物质的研究对象,以蓖麻饼粕为油料饼粕添加剂,主要考察烘焙技术和混合成型技术对生物质颗粒成型过程和颗粒燃料品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机理分析。本文主要考察生物质物种、烘焙温度和蓖麻添加比例等因素。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考察颗粒成型过程中能耗、颗粒密度、颗粒吸水性、颗粒强度及燃烧性,并探究烘焙处理和混合成型对颗粒热解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将结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不同比例的蓖麻饼粕(0-25%)和不同生物质(杉木和樟树)进行混合成型。通过和蓖麻饼粕的混合成型可以增加生物质颗粒密度,从而降低颗粒在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成本。随着成型过程中蓖麻饼粕添加量的增加,生物质在成型过程中的能耗显著降低。同时随着蓖麻饼粕的增加,生物质颗粒的Meyer强度和最大破碎力增大。热重分析表示蓖麻饼粕可以增强生物质中固定碳燃烧并降低燃烧速率。根据成型过程中能耗和颗粒性质,10-20%的蓖麻饼粕为生物质成型过程中最优添加量。(2)本部分研究生物质烘焙和混合成型的协同作用。本研究将杉木和樟树在240℃、270℃和300℃下进行烘焙处理。烘焙技术可以改善生物质的热值、吸水性和燃烧性,而混合成型可以改善由于烘焙作用导致对生物质颗粒的不良影响,例如高能耗、低密度和低强度等。本研究表明烘焙技术和蓖麻饼粕混合成型技术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生物质燃料的品质。根据成型能耗和颗粒强度,生物质在270℃下进行烘焙和混合15%的蓖麻饼粕为最佳条件。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K6
【部分图文】:

原理流程图,管式炉,烘焙实验


图 2.1 烘焙反应和混合成型的原理流程图本实验中烘焙实验是在管式炉中进行,管式炉的反应管的直径为100 mm、管长为1m水平放置在管式炉加热管中。 管式炉中温控装置为一根k型热电偶用来测定管壁温度并控制升温程序,另一根k型热电偶用来测定管内中心温度并进行修正温度。烘焙台架如图 2.1, 在烘焙实验中,使用高纯的氮气作为烘焙过程中的载气,为烘焙反应提供所需要的惰性环境,将氮气的流速设定为300ml/min。烘焙实验的样品为杉木和樟树木屑,每次烘焙反应的试验样品为20g左右,使用石英舟装载样品,并放置在管式炉的反应中心。每次烘焙反应时间为30min,反应温度分别为:240℃、270℃、300℃。实验前、后对样品及石英舟进行称量,以确定烘焙烘焙过程中生物质分解率及固体产率。经烘焙处理后的生物质放入干燥箱中备用。2.3.2 成型仪器如图 2.1 所示,本实验的成型设备为 WDW-10 电子万能试验机,该设备主要包括:横梁、压制杆、力传感器、温度控制器、压槽模具、电脑等。该设备的具

关系图,作用力,颗粒成型,压痕面积


19.2 颗粒成型过程中作用力与位移的关系图,(a)挤压作用力;(b)推出作4)颗粒强度eyer 强度定义为压碎颗粒时,单位压痕面积上的作用力,单位为 N式如下: 2h-hMFH D (2.3)

添加量,能耗


蓖麻饼粕的添加量对成型过程中挤压和推出能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军;王述洋;;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分布与利用潜力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年06期

2 王新运;吴凤义;万新军;;生物质裂解机理模型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09年06期

3 李继平;马立军;尹子康;付晓霞;雒鹰;魏松艳;刘冰;张晓光;崔铁花;;吉林省生物质能源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0年06期

4 胡素琴;张晓东;许敏;孙立;;离子液体在生物质利用方面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1年04期

5 高英;石韬;汪君;陈汉平;王贤华;杨海平;;生物质水热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J];可再生能源;2011年04期

6 张永健;罗冰;张安东;何芳;;山东省农村地区生物质利用情况调查报告[J];应用能源技术;2013年10期

7 查湘义;;生物质水热炭化技术的现状及进展[J];北京农业;2013年30期

8 何宝华;彭祚登;;生物质直接燃烧利用现状[J];江西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9 闫文刚;俞国胜;张海鹰;赵雪松;陈诚;刘小虎;;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10 靳兵;刘晨;刘星;;北方生物质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3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汝江;陈汉平;王贤华;张世红;刘德昌;;生物质油应用技术[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光设;蒋恩臣;;生物质转换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前景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3 赵军;王述洋;;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分布与利用潜力的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自铎;;生物质开发的前景、约束因素与对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刘勇;王连勇;杜涛;;我国生物质的回收与利用[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翟帆;刘汉儒;史云娣;刘赞;王军;;污染零排放与生物质利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张晓东;郑接林;周劲松;许明;方梦祥;骆仲泱;岑可法;;生物质中热值气化技术实验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01年

8 黄雅曦;王小典;高金鑫;王哲滨;;一种寒地地区新型农村生物质利用方式——牛粪生物质固体燃料的研究与利用[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海;;生物质资源及其产业[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10 孙军;;生物质高效洁净燃烧技术研究与应用[A];林木机械装备与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肖蔷;生物质节能炉具发展起步[N];中国能源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马爱平;世界生物质燃气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N];科技日报;2013年

3 郑现莉;河洛炉业:生物质炉具如何商用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邹春蕾;收储运一体化破解生物质综合利用瓶颈[N];中国电力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徐阳;能源新机遇 低生物质能前景无限[N];江苏科技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璐;低品位生物质可望“变身”清洁能源[N];南京日报;2010年

7 河南鹤壁正道重机厂董事长 于富强;生物质新能源利用应科学[N];中国能源报;2009年

8 金叔文;全球生物质利用技术开发活跃[N];中国化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继洪;滇企生物能源新探索[N];云南日报;2011年

10 通讯员 马康邋本报记者 高博;利用生物质能 打造环保新村[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亚力昆江·吐尔逊;外循环径向移动床中生物质和煤催化共气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玉;生物质高温旋风分级热解气化工艺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张智博;生物质快速催化热解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4 李强;生物质利用产业系统演化与发展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5 车德勇;基于物化结构特征的生物质与煤共气化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曹青;生物质常规与非常规条件下的热解行为及升值利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7 易其国;生物质微米燃料高温燃烧实验及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廖益强;笋壳流化床快速热解制取生物质油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陈吟颖;生物质与煤共热解试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10 王超;生物质快速热解制油工艺分析及油品改质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霞飞;磷钨酸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转化生物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孟晓晓;秸秆中K元素在热解和燃烧过程释放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帅;生物质与煤共气化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开拓;生物质水热处理及产物理化特性的试验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年

5 袁婷;几种生物质固定床条件下热解特性的实验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亮国;煤/煤焦与生物质混烧灰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正华;生物质炭化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帅忠芳;生物质外热法气—炭联产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周亚运;预处理生物质的热解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伏启让;生物质流化床富氧气化试验与模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13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13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8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