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生态热力学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16:15
   在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生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即通过热解方法,将生物质转化为三态产物——生物质燃气、生物油以及生物炭,该技术能够实现多种产物的综合最优利用,在各种生物质利用技术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但是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在其建设、生产、运行等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消耗化石能源,并造成温室气体排放,随着热解多联产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探讨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生态热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化石能源投入、可再生性、生态足迹和环境影响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本文首先系统总结生态热力学理论方法的研究进展,归纳和提炼温室气体排放、化石能源投入、生态足迹、环境效益评价等在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中的应用。构建了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生态热力学模型,展示了系统内部和穿越系统边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提出系统体现能、温室气体排放、能值、能值生态足迹的核算方法,建立全局评价指标体系。论文选取了目前正在广泛应用的两种生物质热解多联产技术——固定床干馏釜热解多联产技术和移动床热解多联产技术为案例,建立了系统从农业种植、建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的系统投入产出清单,逐步开展了包括体现能核算、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能值核算以及能值生态足迹核算在内的生态热力学核算:(1)系统核算了固定床和移动床热解多联产系统的体现能消耗,客观的评价其可再生性,同时与其他生物质能利用系统以及传统燃煤电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具有较好的可再生性,移动床热解系统优势更为显著。(2)系统核算了固定床和移动床热解多联产系统的体现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建立系统碳循环分析模型,分析降低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结果表明,与固定床系统相比,生物质移动床热解系统具有更好的低碳效应,通过生物炭还田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净温室气体排放量。(3)从能值和能值生态足迹方面对固定床和移动床热解系统的整体生态效益进行统一的综合评估,辨别影响评价指标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移动床热解系统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电力消耗过高是影响固定床热解多联产系统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维斗,李政;煤的超清洁利用──多联产系统[J];节能与环保;2001年05期

2 李政,倪维斗,潘克西;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及其在我国未来能源中的战略意义[J];发电设备;2004年03期

3 王灵梅;李政;倪维斗;;多联产系统的能值评估[J];动力工程;2006年02期

4 张向荣;高林;金红光;蔡睿贤;;煤基氨-动力多联产系统的设计和分析[J];动力工程;2006年02期

5 林汝谋;金红光;高林;;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其集成优化机理[J];热能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6 冯静;倪维斗;李政;;并联型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主导因素与变工况特性[J];热能动力工程;2008年05期

7 倪维斗;;建立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年04期

8 李洪福;温燕明;周贵友;白皓;李会泉;陈丽云;;焦化-钢铁多联产系统分析与优化[J];冶金能源;2012年06期

9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上)[J];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10 王云波;李政;倪维斗;;层次分析法在多联产系统综合性能评价中的应用[J];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健赟;基于能量与物质利用分析的多联产系统优化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冀晓洲;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节能机制与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李现勇;煤基多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过程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3年

4 高林;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王志方;天然气制乙炔工艺的氢能利用与多联产系统[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6 陈斌;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曹文;天然气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8 郝艳红;煤基多联产系统的?经济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胜;CO_2捕集能耗最小化机理及煤制天然气动力多联产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10 林湖;多联产CCS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璐;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煤炭企业多联产发展模式的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陆泳宇;燃煤电站联产电石系统的性能计算、分析及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赵小楠;煤基乙炔—电多联产系统的模拟与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徐明明;煤基多联产TCCUC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年

5 韩菲;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生态热力学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薛冰;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经济评估[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茹;煤与生物质互补多联产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8 赵振可;煤基多联产系统总体性能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晋;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的能量分析[D];清华大学;2003年

10 郑安庆;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模拟与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9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39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2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