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生态热力学评价研究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K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维斗,李政;煤的超清洁利用──多联产系统[J];节能与环保;2001年05期
2 李政,倪维斗,潘克西;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及其在我国未来能源中的战略意义[J];发电设备;2004年03期
3 王灵梅;李政;倪维斗;;多联产系统的能值评估[J];动力工程;2006年02期
4 张向荣;高林;金红光;蔡睿贤;;煤基氨-动力多联产系统的设计和分析[J];动力工程;2006年02期
5 林汝谋;金红光;高林;;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其集成优化机理[J];热能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6 冯静;倪维斗;李政;;并联型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主导因素与变工况特性[J];热能动力工程;2008年05期
7 倪维斗;;建立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年04期
8 李洪福;温燕明;周贵友;白皓;李会泉;陈丽云;;焦化-钢铁多联产系统分析与优化[J];冶金能源;2012年06期
9 麻林巍,倪维斗,李政,任挺进;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甲醇、电的多联产系统分析(上)[J];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10 王云波;李政;倪维斗;;层次分析法在多联产系统综合性能评价中的应用[J];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健赟;基于能量与物质利用分析的多联产系统优化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冀晓洲;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节能机制与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李现勇;煤基多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过程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3年
4 高林;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王志方;天然气制乙炔工艺的氢能利用与多联产系统[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6 陈斌;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曹文;天然气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8 郝艳红;煤基多联产系统的?经济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胜;CO_2捕集能耗最小化机理及煤制天然气动力多联产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10 林湖;多联产CCS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璐;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煤炭企业多联产发展模式的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陆泳宇;燃煤电站联产电石系统的性能计算、分析及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赵小楠;煤基乙炔—电多联产系统的模拟与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徐明明;煤基多联产TCCUC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年
5 韩菲;生物质热解多联产系统生态热力学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薛冰;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经济评估[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茹;煤与生物质互补多联产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8 赵振可;煤基多联产系统总体性能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晋;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的能量分析[D];清华大学;2003年
10 郑安庆;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模拟与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9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83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