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地带性学说的建立及其在中国土壤科学中的实践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29 19:30
  洪堡最早提出并阐明气候、植物和动物等分布具有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其后,道库恰耶夫在俄罗斯黑钙土地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地带性学说,并综合前人认识,发展成自然地带性学说;此后引起西方学者与俄罗斯学者对自然地带性发现权之争。新中国成立后,以马溶之、宋达泉为代表的土壤学先驱在应用地带性学说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填补了诸多空白,并丰富了地带性学说;改革开放以来,开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发展了地带性学说的内涵。文章最后讨论了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土壤地带性的影响,拓展了地带性研究的新维度。 

【文章来源】:土壤通报. 2020,51(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地带性学说的建立及其在中国土壤科学中的实践和发展


欧亚大陆的土壤水平分布图

亚欧大陆,草原,略图,黑钙土


欧亚大陆的草原土在东经83°以东,随着地势的增高仅有零星分布,而再往东至中国境内又有大片草原土分布(图2)。1926年在中国东北工作的俄国土壤学者T.P.Gordeef将他所调查的黑土称为变质黑钙土和淋溶黑钙土。1935年潘得顿(Pendelton)等在哈尔滨进行土壤约测时称此种土壤为退化黑钙土。1953年宋达泉先生在黑龙江荣军农场进行土壤调查时,发现中国的黑土与他在美国中部考察所见的湿草原土相当,称这种土壤为湿草原土。1956年中苏土壤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一致认为黑土不是黑钙土退化、变质或淋溶而来,它是有本身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属性的。1957年宋先生认为中国的黑土应区别于俄罗斯黑钙土,并采用当地群众名称“黑土”来命名这种土壤。在1978年通过的《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中,正式确认黑土的地位,并根据土壤气候相的原理,明确了黑钙土是钙层土纲中的一个土类,而黑土是半淋溶土纲中的一个土类[12]。2.3 青藏高原在世界自然地带谱中独树一帜

土壤图,珠穆朗玛峰,庐山,土壤


(4)高原上的土壤下垂谱。青藏高原是我国几条江河的发源地,在东部和南部许多呈西北-东南向或东西向的河谷。由于青藏高原三次整体隆升后,曾因经受侵蚀,地势被三度夷平。每隆升一次,河流就在老河谷中下切一个新谷,并把和缓的山嘴切成一个三角形的“陡坡”,所以许多深切河谷的谷坡不是简单的V形,而是由几个U形和V形相套而成的“谷中谷”(图4)。不同地带的河谷,其导入季风的能力由下游向上逐渐削弱。所以,以高原面为起点在不同地段就出现不同的下垂谱式。这种不同土壤下垂谱式为一河流贯穿起来,形成特殊的土壤下垂谱。例如,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到仲巴之间可明显看到4种土壤下垂带谱(图5)。图4 青藏高原隆升后河流下切形成的谷中谷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藏高原土壤侵蚀研究进展[J]. 陈同德,焦菊英,王颢霖,赵春敬,林红.  土壤学报. 2020(03)
[2]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给土壤研究的启示——祝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60周年[J]. 陈鸿昭,高以信,王浩清,杨苑璋,张甘霖,龚子同.  土壤. 2013(05)
[3]B.B道库恰耶夫——土壤科学的奠基者——纪念B.B道库恰耶夫《俄罗斯黑钙土》发表130周年[J]. 龚子同.  土壤通报. 2013(05)
[4]从俄罗斯黑钙土到中国黑土——纪念宋达泉先生诞辰100周年[J]. 龚子同.  土壤通报. 2012(05)
[5]缅怀马溶之教授——纪念马溶之诞辰100周年[J]. 龚子同.  第四纪研究. 2008(05)
[6]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分布规律[J]. 龚子同,陈鸿昭,王鹤林.  地理科学. 1996(04)
[7]可能蒸散量动力学模型的改进及其对辨识土壤水分状况的意义[J]. 刘多森,汪枞生.  土壤学报. 1996(01)
[8]可能蒸发量的动力学建模与中国干燥度的计算[J]. 刘多森,汪枞生.  土壤学进展. 1995(02)
[9]中国古土壤与第四纪环境[J]. 龚子同,陈鸿昭,刘良梧.  土壤学报. 1989(04)
[10]中国山地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J]. 马溶之.  土壤学报. 1965(01)



本文编号:3108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108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8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