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崇信县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0 18:46
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是景观结构的核心,是进一步认识景观格局的基础。目前,对于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研究已有报导,但在研究区域、表征指标、影响因素等方面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研究了地形因子和气候因子对崇信县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态因子的不同区间,优势景观要素不同:坡度≤6°的区间内,耕地是景观结构中的优势类型,坡度>6°的区间,林地是优势景观要素;海拔在1000-1200m的区间,耕地是景观结构中的优势类型,海拔>1200m,林地是景观结构中的优势类型;林地在坡向、积温和降水的不同区间内均是景观结构中的优势类型。(2)在坡度6°-15°,海拔1200-1400m,积温3800-3900℃,降水量450-500mm区间,所有景观要素的斑块数量最多,大于或小于这个区间,所有景观要素的斑块数量逐渐减少;不同坡向下,林地的斑块数量均最多。(3)坡度和海拔影响下,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它用地、水域、园地和河流水面的内缘比变化规律相似;受坡向的影响,耕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和其它用地的内缘比变化较小,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和河流水面的内缘比逐渐减小;...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基本概念
1.2.2 景观要素研究进展
1.2.2.1 景观要素国外研究现状
1.2.2.2 景观要素国内研究现状
1.2.3 地理信息系统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
2.2.4 水文
2.2.5 土壤
2.2.6 矿产资源
第三章 研究区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生态因子的选择与提取
3.2.2 景观要素的划分与提取
3.2.3 景观要素特征指数的选择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崇信县景观结构总体特征
4.2 研究区景观要素分布特征
4.2.1 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面积百分比分布的影响
4.2.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面积百分比分布的影响
4.3 景观要素斑块数量分布特征
4.3.1 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斑块数量分布的影响
4.3.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斑块数量分布的影响
4.4 景观内缘比
4.4.1 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内缘比的影响
4.4.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内缘比的影响
4.5 景观破碎度分析
4.5.1 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破碎度的影响
4.5.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破碎度的影响
4.6 生态因子与景观指数相关性分析
4.6.1 生态因子与面积百分比的相关性分析
4.6.2 生态因子与斑块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4.6.3 生态因子与内缘比的相关性分析
4.6.4 生态因子与景观破碎度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创新点
5.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在积温插值中的应用[J]. 刘永锋,李润祥,李纯斌,柳小妮.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05)
[2]六盘山景观格局及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J]. 戴君虎,王红丽,王焕炯,刘亚辰,邵力阳. 地理研究. 2013(12)
[3]基于NDVI的风景区索道建设前后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J]. 王晓辉,黄勇. 环境保护科学. 2014(02)
[4]华北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景观镶嵌体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J]. 王红梅,王仲良,王堃,陈欢,刘安乐. 生态学报. 2013(19)
[5]山西和盛煤矿植被景观要素多样性研究[J]. 袁建英,马晓勇,刘宏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6]基于GIS与RS的流溪河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 许文峰,蒙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7)
[7]基于RS和GIS技术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J]. 孔凡亭,郗敏,李悦,孔范龙,陈菀.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4)
[8]胶东山区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J]. 宋萍,齐伟,徐柏琪,李哲,路超,张圣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3)
[9]不同比例尺DEM地形信息容量的探讨[J]. 朱海金,杨辉,刘欣欣. 测绘科学. 2013(03)
[10]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何诚,冯仲科,袁进军,王佳,巩垠熙,董志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06)
硕士论文
[1]城市景观要素评价方法研究[D]. 侯宇鹏.东北林业大学 2013
[2]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区羊道景观要素与群落结构的研究[D]. 张莹.兰州大学 2012
[3]城市滨河景观要素整合研究[D]. 唐源远.湖南大学 2011
[4]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与尺度效应分析[D]. 齐义娜.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 金涛.湖南师范大学 2006
[6]基于RS和GIS的滇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和景观规划研究[D]. 年波.云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39733
【文章来源】: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基本概念
1.2.2 景观要素研究进展
1.2.2.1 景观要素国外研究现状
1.2.2.2 景观要素国内研究现状
1.2.3 地理信息系统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状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
2.2.4 水文
2.2.5 土壤
2.2.6 矿产资源
第三章 研究区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生态因子的选择与提取
3.2.2 景观要素的划分与提取
3.2.3 景观要素特征指数的选择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崇信县景观结构总体特征
4.2 研究区景观要素分布特征
4.2.1 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面积百分比分布的影响
4.2.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面积百分比分布的影响
4.3 景观要素斑块数量分布特征
4.3.1 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斑块数量分布的影响
4.3.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斑块数量分布的影响
4.4 景观内缘比
4.4.1 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内缘比的影响
4.4.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内缘比的影响
4.5 景观破碎度分析
4.5.1 地形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破碎度的影响
4.5.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景观要素破碎度的影响
4.6 生态因子与景观指数相关性分析
4.6.1 生态因子与面积百分比的相关性分析
4.6.2 生态因子与斑块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4.6.3 生态因子与内缘比的相关性分析
4.6.4 生态因子与景观破碎度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创新点
5.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在积温插值中的应用[J]. 刘永锋,李润祥,李纯斌,柳小妮.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05)
[2]六盘山景观格局及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J]. 戴君虎,王红丽,王焕炯,刘亚辰,邵力阳. 地理研究. 2013(12)
[3]基于NDVI的风景区索道建设前后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J]. 王晓辉,黄勇. 环境保护科学. 2014(02)
[4]华北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景观镶嵌体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J]. 王红梅,王仲良,王堃,陈欢,刘安乐. 生态学报. 2013(19)
[5]山西和盛煤矿植被景观要素多样性研究[J]. 袁建英,马晓勇,刘宏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6]基于GIS与RS的流溪河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 许文峰,蒙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7)
[7]基于RS和GIS技术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J]. 孔凡亭,郗敏,李悦,孔范龙,陈菀.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4)
[8]胶东山区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J]. 宋萍,齐伟,徐柏琪,李哲,路超,张圣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3)
[9]不同比例尺DEM地形信息容量的探讨[J]. 朱海金,杨辉,刘欣欣. 测绘科学. 2013(03)
[10]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何诚,冯仲科,袁进军,王佳,巩垠熙,董志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06)
硕士论文
[1]城市景观要素评价方法研究[D]. 侯宇鹏.东北林业大学 2013
[2]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区羊道景观要素与群落结构的研究[D]. 张莹.兰州大学 2012
[3]城市滨河景观要素整合研究[D]. 唐源远.湖南大学 2011
[4]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与尺度效应分析[D]. 齐义娜.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 金涛.湖南师范大学 2006
[6]基于RS和GIS的滇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和景观规划研究[D]. 年波.云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39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323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