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重庆掌故》的“跌宕”及问题

发布时间:2014-07-24 11:42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文学论文,主要是关于《重庆掌故》的“跌宕”及问题的探讨,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重庆掌故》既有成功模式的借鉴且有探索创新,却于开办三年后(2009年2月)停止了新内容生产,栏目虽仍保留至今,仅只以精选的已播节目在生活频道非黄金时段进行重播,实已发生了“跌宕”。究其主要问题,大致有:

  (一)受众定位的偏差带来连锁错失以广义的“文化人”为受众定位是该栏目的失策。文化人显系小众中的小众,节目即应走精英路线,但它并未选择高精尖内容,其播出平台又是面向大众消遣需求的时尚频道,这就形成了很大的错位,两年后更成了若干频道“鸡肋”时段的填充节目,可见其定位既“虚高”且含混游移,导致具体选题及其雅俗分寸的摇摆乃至混乱,使其目标受众不稳定更遑论培养受众忠诚度。反观《百家讲坛》

  与《世纪大讲堂》的定位,前者以初高中文化的成年人为主要受众,后者则以“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锁定中高端人群,它们均定位明确故而各自形成了或大众或小众的忠实收视群,内容、风格和质量亦随之相当稳定,保障了这两大栏目的稳健发展。

  (二)乏力于选题和人才资源的统筹编播和持续开发《重庆掌故》的具体选题虽为总体规划下的内容范畴,但各主讲人却是散兵上阵、挨个轮讲。早期节目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整体上毫无系统性,稍后虽较为注重各个主讲人选题的自成系列,但缺乏统筹安排和精心设计,选题运作仍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主讲人及其文化资源和传播潜力因而也得不到持续开发。日播栏目的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势必丢失节目的规模效应.有实力的主讲人也湮没于零敲碎打而不能以集中频繁的出镜形成“明星”

  效应,笔耕论文,栏目当然就难以形成影响力、号召力和受众的“约会意识”。其实该栏目对此并非缺乏认识。节目热播之际(2007年6月)就曾拟定了“有主题、成系列、上规模”的统筹编播方案: (1)选题推行“主题性系统化” ;(2)推出“以魅力主讲人为核心的系列节目”。遗憾的是,此方案因缺少经费而未得实施。

  (三)经费投入的不足《重庆掌故》的经费是由播出方(重庆电视总台下属机构“重视传媒”)独力承担的,比之于有财政大力扶持的北京台《名师讲坛》、衡阳台《石鼓书院大讲坛》以及“悲壮”投入的凤凰台《世纪大讲堂》,资金显然严重不足,于是采用“好钢用在刀刃上”策略,主要投入于“稿酬”:5500元/集(包括撰稿、讲演、后期制作成片)支付给制作方,期以高稿酬激励内容的高质量。然而.由于前述策划偏误、管理失序等问题,加上制作方作为商业公司的图利本性使其重产量轻质量(这就只能靠爱惜羽毛的主讲人自律以求讲述质量,但这并不能保障栏目的总体质量天天向上),遂使高质量节目难以为继,收视率便渐入低谷、广告亦随之颗粒无收.投入与产出形成非良性循环,终至于停止投入和生产。其中的教训显而易见:经费不足是公益栏目的致命伤。

  《重庆掌故》作为一档文化类公益节目,依循的本就是文化逻辑而非商业逻辑,力求实现传承和传播文化的社会效益而不追逐商业盈利,须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电视台不计盈利的“悲壮”支撑方能保障其生存和发展。若经费充足,则能够确保节目质量、节目影响力,从而形成传播与接受、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获得社会、经济的良好效益。

  如今,关于电视讲坛栏目的热议或争议已趋冷却,但延时回望甚或别有冷静深思之功。况且,已不火爆的《百家讲坛》并非衰落,而是进人了“平稳发展期”;而包括《重庆掌故》在内的许多地方台电视讲坛亦非衰亡,而是处于反思、总结和观察的沉潜期。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作为国家和地区文化多样性传承的重要思想工具。此类讲坛性节目必定会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等方面,起到特殊的文化养成和文化身份构建的作用。它无疑也会强化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和谐。本文所作的个案浅析,只望能有助于此类节目扬优长补短缺、坚守其席,使之成为当代电视荧屏上的一棵常青树。而不是昙花一现。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6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