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号的取消:国家标准下语言应用的问题探析
本文选题:顿号 + 《标点符号用法》 ; 参考:《中国编辑》2017年07期
【摘要】:2011年国家修订了《标点符号用法》,把原来粗疏的规定改进得细致明确,这对推动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其中关于顿号用法的4.5.3.5条并不符合语言应用复杂多变的情况。这个条款从节省符号的经济考量出发,要求特定并列结构中不使用顿号,可是却忽略了相关并列成分的语言特点和意义传达等多种微妙的变化,以致有时会造成表达和理解的模糊。究其背后的视角,一是关注了书面的物质呈现,忽视了语音的物质表达;二是用标号代替了点号。标点符号的用法更应着眼语言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简单的规定。
[Abstract]:In 2011, the country revised the usage of punctuation marks, and improved the original careless regulations to make it clear, which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However, article 4.5.3.5 on the use of the tongues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use of language. This clause, based on the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of saving symbols, requires that a particular coordinate structure should not use the tongues, but ignores the subtle changes i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 communication of the related juxtaposition elements. To the point of sometimes creating ambiguity of 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angle of view behind it is tha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 presentation in writing, neglects the material expression of speech, and uses the label instead of the dot sign. The use of punctuation should focus more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an on simple rules.
【作者单位】: 广东教育出版社;
【分类号】:G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巫鸣;可以运用但有限制[J];咬文嚼字;2005年08期
2 王杨;;并列结构识别研究综述[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4年03期
3 鲍继湄;五种规定外的用法[J];咬文嚼字;2005年08期
4 石翠;;面向中文专利文献的单层并列结构识别[J];软件;2014年03期
5 石翠;王杨;;并列结构在依存句法分析中的应用[J];软件;2014年04期
6 李文杰;穗志方;;基于并列结构的概念实例和属性的同步提取方法[J];中文信息学报;2012年02期
7 石翠;;面向中文专利文献的单层并列结构识别[J];软件;2014年02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云芳;;并列结构的外部句法特征[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吴云芳;;体词性并列结构的结构平行[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李文杰;穗志方;;基于并列结构的概念实例和属性的同步提取方法[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郑泽之;张普;;关于字母词语的几点思考[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星星;穗志方;;基于网页中深度并列结构的实例提取算法[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庄电一;“以上”“以下”使用混乱不可小视[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清华;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书超;汉语反复问句的历时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冯文贺;汉语连词及其相关结构的依存分析[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兰;《蒙古秘史》中并列结构成语及其总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逸初;中文并列结构识别问题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刘鸿丹;“东”参构的成语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4 吴茜;试论现代汉语并列结构语序[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会芬;汉英并列结构语序的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李忷茜;英汉并列结构的对比分析:沃尔夫模式[D];中山大学;2013年
7 高琴;现代汉语并列结构的语序考察[D];山西大学;2004年
8 吴阳;英汉并列结构的比较与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艳;汉语并列结构和假并列结构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10 肖晶晶;现代汉语中“和”“与”并列结构的多视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65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96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