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权范围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信息网络传播权 + 交互式传播 ; 参考:《苏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我国为了顺应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于2001年赋予作者、表演者和录音录像制作者的一项新的专有权利。但过去11年的司法实践表明,我们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调整范围缺乏统一的认识。这无疑妨碍了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为此,廓清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范围,对于法院准确理解和使用有关法律,打击真正的侵权人,维护权利人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了历史考察、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调整范围作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产生的背景。该部分首先分析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产生的技术背景,随后描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国际范围内的立法情况,,并介绍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在我国的确立。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详细论述了“交互式传播”、“提供”、“公众”三个概念的内涵,明确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范围。第三部分对网络用户的行为是否落入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范围进行了探讨,先后分析了上传用户、下载用户以及P2P用户的行为。第四部分则重点论述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性质,其中着重分析了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搜索链接服务提供者以及信息存储服务提供者的行为。
[Abstract]: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righ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a new exclusive right granted to authors, performers and producers of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in 2001. However,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the past 11 years shows that we lack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of the adjustment scope of inform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right. This undoubtedly hinders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urts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relevant laws accurately, to crack down on the real infringers and to safeguard the rights of the right holders. By means of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adjustment scope of inform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right,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right. This part first analyzes the technical background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right, then describes the legis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right in the international scope, and introdu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right in our countr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ocus of the paper, which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ree concepts of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provision" and "public", and clarifies the scope of the right of information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whether the behavior of network users falls into the scope of information network dissemination right, and analyzes the behavior of uploading users, downloading users and P2P users. 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the behavior of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s, which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 of network content service providers, search link service providers and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 providers.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3.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网络维权适用简易程序——《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解读[J];司法业务文选;2006年21期
2 陈东坡;;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的正当当事人之判断[J];信息网络安全;2009年02期
3 陈东坡;;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正当当事人之判断[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J];电力信息化;2006年08期
5 孙金青;;系统解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切实维护信息网络传播权[J];通信世界;2006年39期
6 赵莉;;信息网络传播权之法律规制[J];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04期
7 周庆华;;网络服务提供者只要明知或应知,就应承担共同侵权责任[J];人民司法;2009年12期
8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J];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07期
9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J];吉林政报;2006年11期
10 曾聆;;论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归责原则及侵权责任的承担[J];福建法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红波;;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2 林红兵;;浅析《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图书馆的影响[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戎朝;;定时在线播放行为之权利属性探究——仅限于有线信息网络传播视野下[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4 戎朝;;定时在线播放行为之权利属性探究——仅限于有线信息网络传播视野下[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5 陈明阳;;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与隐私权的博弈——由Viacom诉YouTube案谈起[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6 王永红;潘秀宗;;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评析——以P2P资源共享行为的合法性为视角[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7 吕炳斌;;信息网络时代版权保护制度两大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8 徐家力;;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综述[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杨涛;;论视频分享网站间接侵权责任的认定[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10 杨代雄;;网络商务资信公示制度——商法对网络时代信用危机的回应[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柏慧;困扰网络视频行业的版权迷局[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2 吴园妹 本报记者 曾祥素;“避风港”应该如何避风[N];中国质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冯莹 本报通讯员 郭京霞;网络著作权审理 挑战与应对[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商报记者 李雪;华谊兄弟告赢酷6网[N];北京商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游春亮邋本报通讯员 段勇 林劲标 张学军;应当将事先审查义务赋予网络服务商[N];法制日报;2008年
6 张望;破解网络时代电影作品版权保护困局[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7 乔新生;百度侵权案,“避风港原则”不是避风港[N];法制日报;2011年
8 谢新竹;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之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杨涛;对官员遭人肉搜索有必要另定规则[N];郑州日报;2008年
10 刘军华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解开网络定时播放行为的版权谜团[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纪镇南;特殊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张凌寒;网络虚拟财产侵权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徐飞;网络版权间接侵权责任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军;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周计伟;试析信息网络传播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傅方韦;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认定[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杨鹏;视频分享网站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的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5 孟宇亮;视频分享网站侵权案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汪广翠;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的司法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坤;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保护[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黄曦;论网络视频分享服务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D];中南大学;2011年
9 王维佳;搜索链接服务引发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李东;论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内容的消除义务[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84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198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