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近十年《新青年》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8-08-29 10:38
【摘要】:正《新青年》杂志自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起,至1922年最后停刊,历时仅仅7年,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却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其与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走向。《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构建的启蒙传统,它的深远影响和精神魅力也渗入我们的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是《新青年》创刊100周年,笔者也借此时机对《新青年》的研究现状作一番总结。因为有关《新青年》的研究,以往已经有过综述,本文就将重点放
[Abstract]:From Chen Duxiu's founding in Shanghai in 1915 to his last suspension in 1922, the magazine lasted only seven years, but it ha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I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May 4th Movement and influences the trend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New Youth" has become the enlightenment trad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culture. Its profound influence and spiritual charm also permeate all aspects of our contemporary life. This year i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Youth. Because the research on "New Youth" has been reviewed in the past,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G23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辉;;五四新文化语境与《新青年》的译诗[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2 唐东堰;李欣仪;;重新审视《新青年》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关系[J];船山学刊;2010年01期

3 王烨;;《新青年》与新文学潮流的疏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钱理群;;《新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以杂志广告为线索[J];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5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6 李怡;;国家主义的批判与个人主义的倡导——从《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变[J];江汉论坛;2006年01期

7 陈强;;从“盗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学翻译浅探[J];晋阳学刊;2008年06期

8 方长安;纪海龙;;《新青年》译诗与早期新诗的生成[J];江汉论坛;2010年03期

9 张耀杰;;《新青年》同人的经济账[J];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05期

10 温伟;;学术与政治的缠绕——以《学衡》与《新青年》的对峙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少鹏;;早期创造社与胡适的翻译论争[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2 石钟扬;;《新青年》的经营与传播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黄晓虹;;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4 周逢琴;;《新青年》同人的聚与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叶永胜;;陈独秀文学革命的践行者:陈嘏及其文学翻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薄景昕;;《新青年》研究的新视野[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7 黄林非;论《新青年》的反孔非儒[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李继凯;;“文化磨合”中的新文学[J];长江学术;2006年04期

9 杨卓;张树武;;新文化运动中舆论领袖引领方向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周海波;现代传媒与现代散文辨体[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4 员怒华;“四大副刊”与五四新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浪平;中国现代作家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卫国;互动中的盘旋[D];复旦大学;2005年

8 万宇;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10 赵亚宏;《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喜泉;论冰心作品中的普世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志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下的白话文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帅;胡适报刊宣传活动与其新闻传播学说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5 张少波;从《新青年》看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道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鑫;回眸世纪之争:五四时期《新青年》旧戏论争的文化反思[D];苏州大学;2011年

7 陈强;从“盗火”到“理水”[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晓琛;《新青年》与五四时期的美学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申朝晖;文化“西游”[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娟;《现代》杂志生成兴衰的原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至 ,陈祚敏 ,罗业森;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9年02期

2 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冯天瑜;《新青年》民主诉求之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赵新林;从语言到思维——略议中西诗学差异的根源[J];当代文坛;1998年06期

5 陈斯华;《新青年》杂志登载文学作品数量分析表[J];东岳论丛;2003年03期

6 董秋英,郭汉民;1949年以来的《新青年》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1年06期

7 罗岗;解释历史的力量——现代“文学”的确立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出版[J];开放时代;2001年05期

8 杨士泰;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J];廊坊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9 林亚光;不同凡响的柔情曲——关于屠格涅夫的《初恋》[J];名作欣赏;1988年02期

10 张德明;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J];人文杂志;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黄芳;;跨文化之桥:中国现代著名国人自办英文杂志《中国评论》周报与《天下》月刊[J];编辑之友;2011年03期

2 唐元明;“美学拾穗者”的丰碑[J];中国图书评论;1994年03期

3 ;湖北高校学报之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杨剑龙;;论《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的文化韵味[J];江汉论坛;2006年01期

5 骆墨;《公正评价郭沫若》[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03期

6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伊者;面对她,我永远不能无动于衷[N];中华读书报;2005年



本文编号:2210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210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6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