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电子书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0-02-11 07:16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子书发展过程中宏观以及微观上的动力和阻力进行分析,以梳理电子书的发展轨迹。宏观动力为不断优化的网络环境,宏观阻力主要为,电子书市场的整体概况的不成熟的阶段和电子书产业链的不平衡状态。在分析了宏观动力和阻力之后,本文对微观上的动力阻力也进行了逐一分析。最后,从电子书的发展进程中得出结论,电子书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力还是版权问题。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展望及预测,并针对电子书发展的阻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还通过对有关电子书发展相关规律的分析,来对电子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本文遵循预测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着重分析了电子书环境下,编辑活动及纸介质图书是否会继续存在。本文通过明确编辑活动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说明了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载体如何替换,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和动摇的。然后,透过对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的分析,明确了电子图书对编辑活动的依赖性。接着,在分析新型载体和传统载体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梳理了载体的主要发展易移规律,从载体兼容与替代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电子书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取代纸介质图书,两种介质载体将会并存一段时间,而纸介质图书在优势转弱的情况下,将退出载体的主导位置。
【图文】:

中国网,普及率,网民


《论语》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未来学或预测学有很多预测原理作为我们预测未来的凭借和工具。在此,我用合力预测法通过其发展进程的动力和阻力的分析来尝试对电子书的未来作一展望。第一节 电子书发展宏观动力描述整个电子图书用户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网民数量增长在快速增长。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网络环境作一个简要分析和认识。正是庞大的网络受众构成了电子书发展的条件和基础。2010 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 2010 年 6 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 亿,突破了 4 亿关口,较 2009 年底增加 360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较2009 年底提高 2.9 个百分点。2010 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 4.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4.3%,较 2009 年底提高 5.4 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 7330 万年增幅 19.1%。截至 2010 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 23.2%,亚洲网民总数的 55.4%。①

亚马逊,后续服务,电子图书,市场


第二节 电子书发展宏观阻力描述自从电子阅读器诞生以来,围绕着这一新生的阅读设备,,出版商、硬件设备生产商络运营商等都开始积极关注这一新的阅读方式,并且思考自己在今后市场中的定位。逊一马当先推出了火种阅读器,要得益于亚马逊身后的网络书店基础,才使得火种阅没有重蹈索尼的覆辙,而是在真正意义上打开了电子阅读市场。电子书发展历史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237.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张翅;先秦法家传播思想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陈力丹;周俊;;试论“传媒假事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胡忠青;网络媒体“把关人”存在形式与作用的转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5期

5 袁文利;数字图书馆的构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陈雪虎;走向媒介文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一川;与影视共舞的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文学——兼论京味文学第四波[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8 齐爱军;阅读节奏:现代杂志编辑策略的核心[J];编辑之友;2003年06期

9 孙瑞祥;对传播技术作用力的社会学认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胡霞,罗昕;符号的交际功能[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晓蓉;;网络传播与中国传播学面临的三大难题[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2 殷晓蓉;;传播学方法论的第一次冲突及其后果[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4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5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殷晓蓉;;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蒋俏蕾;;数字音乐搜索服务的市场态势与竞争分析——以百度MP3搜索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仇学英;;农民发展创新的传播原动力——贵阳市乌当区用科技文化传播引导农民政治参与实现农户和农村社区变迁的分析框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峰;环保投资优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段永刚;大众传播媒介资源配置刍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8 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10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升;论传媒引导和受众参与的意识互动[D];暨南大学;2000年

2 秦彤;羊城晚报“创世纪”策划的操作分析[D];暨南大学;2000年

3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谢雅萍;互联网传播与闽台交流[D];福州大学;2002年

5 徐仕敏;社会信息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军;网络新闻编辑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7 仝冠军;中国古代编辑生存状况研究及其理论分析[D];河南大学;2002年

8 张敬华;论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D];河南大学;2002年

9 李明伟;中国当代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沿革[D];河南大学;2002年

10 邹声文;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多样化及其影响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本文编号:2578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578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4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