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延安时期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研究
【摘要】: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团结思想非常丰富,如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与民主党派之间、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团结等等。毛泽东的团结思想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延安时期毛泽东尤其强调党内团结和党同人民团结,他把这两种团结称之为“无价之宝”。“两种团结”思想促进了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团结和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对党内、党外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仍须坚持和发扬毛泽东的“两种团结”思想。延安时期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情况、党内存在错误思想斗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团结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党内团结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党内始终坚持团结的方针、党的团结是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关键是中央内部以及领导干部之间的高度团结、克服消极因素,争取党内团结。党同人民团结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党同志要善于团结群众、通过干部作风建设,促使党同人民团结、坚持群众路线,维护党同人民团结、通过发扬民主,实现党同人民的团结、注重践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策,实现党同人民团结。党内团结和党同人民的团结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党内团结是党同人民团结的基础,党同人民的团结促进党内团结。延安时期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促使党内矛盾的正确解决、促使党与人民矛盾的正确解决、形成党内党外民主,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地位等。为中国革命的基本胜利奠定了领导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基本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胜利夯实了群众基础,最终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胜利。新时期要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两种团结”思想,这是因为“两种团结”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等。实现党内团结必须要:坚持“四个服从”、正确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重视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在组织制度上保证党内团结。实现党同人民的团结必须要:坚持正确的群众观、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关键词】:延安时期 毛泽东 团结 中共 人民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31;A8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研究背景10
- 2、研究意义10-11
- (二)研究综述11-13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3-14
- 1、研究方法13
- 2、创新之处13-14
-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产生的背景14-18
- (一)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4-15
- (二) 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15-18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团结思想15-16
-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团结思想16-18
- 3、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18
-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的主要内容18-26
- (一)“两种团结”是无价之宝18-19
- (二)党内团结思想的主要内容19-22
- 1、在党内始终坚持团结的方针19-20
- 2、党的团结是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20-21
- 3、关键是中央内部以及领导干部之间的高度团结21
- 4、克服消极因素,争取党内团结21-22
- (三)党同人民团结思想的主要内容22-24
- 1、全党同志要善于团结群众22-23
- 2、通过干部作风建设,,促使党同人民团结23
- 3、坚持群众路线,维护党同人民团结23-24
- 4、通过发扬民主,实现党同人民团结24
- 5、注重践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策,实现党同人民团结24
- (四)党内团结和党同人民团结之间的关系24-26
- 1、党内团结是党同人民团结的基础24-25
- 2、党同人民的团结促进党内的团结25-26
- 三、延安时期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的历史意义26-29
- (一)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地位26-27
- 1、促使党内矛盾的正确解决26
- 2、促进党与人民矛盾的正确解决26-27
- 3、形成党内党外民主27
- (二)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胜利27-29
- 1、为中国革命的基本胜利奠定了领导基础27-28
- 2、为中国革命的基本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28
- 3、为中国革命的基本胜利夯实了群众基础28-29
- 四、延安时期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 的当代价值29-36
- (一)坚持和发展毛泽东“两种团结”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9-31
- 1、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29-30
- 2、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30
- 3、有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30-31
- (二)新时期继续坚持和发展“两种团结”的新举措31-36
- 1、新时期继续坚持和发展党内团结的新举措31-33
- 2、新时期继续坚持和发展党同人民团结的新举措33-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41
- 后记41-42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晓轩;延安时期的“五湖四海”现象与思想文化繁荣[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张立中;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方先铭;;对延安时期“精兵简政”的再认识[J];学习与实践;2001年09期
4 雷甲平;简论延安时期的历史地位[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杨美让;中共在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经验[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黄延敏;延安时期党扩大群众基础的经验及启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7期
7 潘祥超;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刘建德;杜红荣;;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经验[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合伦;汤晓菲;;延安时期的廉政建设及其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苑秀芹;;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发展变迁[J];才智;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勇;;试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及其启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2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民主精神的特点[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亚利;;中共延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4 张秀丽;封学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探析[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5 拓宏伟;;中国共产党与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王行水;;浅谈党在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7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的民主精神[A];弘扬延安精神振兴青海经济——青海省延安精神与当代中国发展和民族工作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选[C];1997年
8 祁之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哲学贡献[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李忠全;;试论延安时期党建历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晓荣;王育英;;延安时期党的人民利益观[A];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庆伟;延安时期新闻传播业与红色旅游研讨会召开[N];陕西日报;2007年
2 贾志敏 张军;“延安时期民俗文化影视城”雏形乍现[N];延安日报;2011年
3 孙国林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延安时期文艺期刊风采再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延安大学校长 崔智林;延安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5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郭永平;延安时期党的廉洁政治永放光彩[N];陕西日报;2012年
6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主任 赵耀宏;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7 黑龙江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弘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N];黑龙江日报;2013年
8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峗;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为民思想 努力做好改革发展为民工作[N];中国测绘报;2013年
9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研究室 杨露;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景慧;延安时期“双拥”的蓬勃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社争;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杨俊;延安时期理论学习及其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5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张希贤;延安时期党领导思想文化战线的历史经验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7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8 陈欣欣;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丽明;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巧巧;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及其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3年
3 陈旭;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5年
4 史常秀;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张杰;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李科一;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丽;延安时期翻译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白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9 谢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才观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10 王骁;延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79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07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