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

发布时间:2017-10-31 01:27

  本文关键词: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


  更多相关文章: 中共 伪满军警 士兵工作 下层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摘要】: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在东北抗战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至今还非常薄弱。本文欲就1931—1945年中共对伪满军警士兵工作的复杂转变过程进行考察,以求揭示中共对伪满军警士兵工作的背景、特征和作用。 在东北抗战14年中,中共对伪满军警士兵工作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自1931年至1933年,是中共对伪满军警进行下层统一战线工作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东北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武装保卫苏联,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的口号下,开始建立兵委,对伪满军警的前身,依附日本侵略者的原部分东北军警进行士兵工作。但由于经费紧张、缺少干部等原因,成效甚微。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伪满军警中出现了哗变的浪潮。中共东北党组织加紧对伪满军警的下层统战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贯彻北方会议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政策,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影响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 第二时期,自1934年至1937年,是中共调整对伪满军警士兵工作政策,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和高潮时期。最迟至1934年秋,中共东北党组织根据1933年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对伪满军警士兵工作在政策上由原来的下层统一战线转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真正开始对伪满军警的统战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伪满军警中出现了哗变的高潮。中共东北党组织采取灵活多样的统战手段,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但也应该注意到,这一时期,北满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仍在一定程度存在“左”倾主义的错误。 第三时期,自1938年至1941年,是中共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对伪满军警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时期。1938—1939年,中共东北党组织及其领导的东北抗联普遍遭受严重损失,东北抗战的形势日益恶化。中共东北党组织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暂时进入低潮,其工作重点也由动员伪满军警哗变转为争取其“中立”。 第四时期,自1942年至1945年,是中共调整对伪满军警统战策略,积蓄力量,取得最后胜利的时期。1941年底至1942年初,东北抗联主力部队被迫陆续进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中共东北党组织鉴于当时东北的革命条件尚不成熟,调整了对伪满军警的统战策略:不再要求其立即哗变,而是保持秘密联络,以积蓄力量。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后,在中共统战的影响下,伪满军警纷纷反正,为东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在东北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和中共东北党组织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对伪满军警士兵工作的政策和策略,扩大和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东北抗战的最后胜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共 伪满军警 士兵工作 下层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E296;D2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0
  • 绪论10-14
  • 一、研究意义10
  • 二、研究综述10-14
  • 第1章 1931—1933 年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14-19
  • 1.1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对东北伪军警的士兵工作14-16
  • 1.2 北方会议后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16-19
  • 第2章 1934—1937 年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19-24
  • 2.1 《“一·二六”指示信》与中共对伪满军警士兵工作政策的调整19-21
  • 2.2 华北事变后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21-24
  • 第3章 1938—1941 年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24-29
  • 3.1 诺门坎战役时期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24-26
  • 3.2 中共对伪满军警士兵工作“中立”政策的提出26-29
  • 第4章 1942—1945 年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29-33
  • 4.1 苏境整训时期中共对伪满军警的士兵工作29-31
  • 4.2 东北抗联的全面反攻与伪满军警的大起义31-33
  •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7
  • 致谢3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力;;宏富新著论中日——试评《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丛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陈桂香;共产国际、苏联与东北抗日斗争关系初探[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孟月明;;东北人民对日本移民侵略的反抗斗争[J];兰台世界;2011年29期

4 朱寿桐;;空域背景的严重缺失——从《连心锁》看文革抗战文学有关朝韩想像的浅泛性[J];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2期

5 关捷;;东北抗日将领指挥作战艺术研究——写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8期

6 杨昭全;;中国共产党与朝鲜·韩国反日独立运动(1921—1945)——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7 西村成雄;;中国民族主义与战后东北地区政治建构[J];史学月刊;2007年01期

8 郭渊;“杨靖宇精神”论析(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王樵;;试论杨靖宇将军的统一战线思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房咏梅;张国华;;杨靖宇精神: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渊;;“杨靖宇精神”——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刘贵田;;论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原因及利弊得失[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王连捷;;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若干问题的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关捷;关伟;;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A];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专刊[C];2005年

5 朱成山;耿雨霞;;抗战期间牺牲的东北抗联将领群体的考证与定位[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6 王希亮;;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空间的嬗变及其再构建[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倪冬雪;李正鸿;;正气千秋——记东北大学抗日英雄苗可秀烈士[A];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8 车霁虹;;抗联精神的继承与弘扬——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抗日联军[A];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9 朴希民;;浅析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期斗争特点[A];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10 高晓燕;;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活动——以在苏联境内的88国际旅为中心[A];东北抗联史学术交流会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立影;骆宾基评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丽梅;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闫超;东北沦陷时期宗教状况与教化统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尚金州;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与东北抗日联军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光日;日伪时期东北朝鲜族“集团部落”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黄润浩;东北地区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双重使命”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8 金兴伟;1940年后的东北抗联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9 辛圣凤;朝鲜人的满洲移民史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10 陈可猛;《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研究(1940-1947)[D];郑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成;生命意义的探求与重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健;黑龙江省东北抗日联军纪念设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于江宁;东北抗日联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姜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土匪的分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飞;日苏关系的演变与中国东北抗战(1937—1945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健;伪满时期东北私立学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姜圣天;试论金策的抗日革命活动[D];延边大学;2005年

8 柳俪葳;中国共产党争取伪军工作述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何淼;张志乐与中国革命运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董瑞军;《盛京时报》广告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20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120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4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