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村级组织负责人党政“一肩挑”
本文关键词:论农村村级组织负责人党政“一肩挑” 出处:《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农村村级组织负责人党政"一肩挑"是指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个职务由同一个人来担任。村委会组织法开始试行不久和正式施行前后,"一肩挑"便作为一种化解两委矛盾的方式在有的地方进行了初步尝试,在山东、广东、海南等省份得到一定范围和程度的推广。"一肩挑"作为一项倡导性的政策在中办发[2002]14号文件中正式提出,在中央或国家层面一直延续至今,在省级地方层面为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普遍倡导。各省、市、自治区对"一肩挑"的态度不完全相同,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省级地方"一肩挑"的比例一直存在着差异:一是差异大,二是差异"地不分东西",三是差异长期持续,四是差异的分布有一定的特点,但很难说有规律性。"一肩挑"是协调"两委"关系、消除"两委"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组织意图与村民意愿有机结合、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内在统一的适当选择;为多数农村干部群众所赞同,符合我党执政方式现代化、依法执政的总体要求。推进和实现"一肩挑",应当尊重和遵守法律,尊重和遵从民意;必须因应不同情况,探索多种途径。
[Abstract]:The person in charge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charge of the rural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 "one shoulder" means that the two posts of the secretary of the village party organization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village committee shall be held by the same person.The organization law of the village committee has begun to be tried out soon before and after its formal implementation. "shoulder picking" as a way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two committees in some places have made a preliminary attempt, in Shandong, Guangdong. Hainan and other provinces have a certain scope and degree of promotion. "one shoulder pick" as an advocacy policy in China. [In document No. 14, it was formally stated that it has continued to this day at the central or national level, and at the provincial and local levels is generally advocated by the majority of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attitude of the autonomous region to "one shoulder picking" is not exactly the same,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 of "one shoulder picking" in all provinces and localities to a certain extent: first, the difference is big, and the second is that the difference is "not divided between things and things". Third, the difference lasts for a long time, the fourth i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ce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but it is difficult to have regularity. "one shoulder pick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mmittees" and to elim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committees"; It is an appropriate choice to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organization intention and villagers' will and the inner unity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villagers' autonomy. The majority of cadres and masses in rural areas agree, in line with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party's ruling mode and ruling by law, we should respect and abide by the law, respect and comply with the will of the people; Various ways must be explor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基金】: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及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编号:CCNU14Z02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422.6;D262.3
【正文快照】: 农村村级组织负责人党政“一肩挑”1,不是一个十分严格、规范的概念,因为村委会既不是国家政权机关,也不是政府的下属机构,不属于严格、规范意义上的“政”的范畴,同时“一肩挑”显然只是一个形象、比喻的说法,但其意涵却并非含混而是明确的,是指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唐鸣;;农村基层党政关系问题研究[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3期
2 袁正昌;宋海云;;村级党政“一肩挑”的初步尝试[J];改革与开放;1993年11期
3 何增科;农村治理转型与制度创新——河北省武安市“一制三化”经验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06期
4 徐增阳,任宝玉;“一肩挑”真能解决“两委”冲突吗——村支部与村委会冲突的三种类型及解决思路[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岁江;孙荣;;“村权三分,三会村治”治理机制思考——对江苏海州模式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2 董雪艳;杨美丽;辛海明;刘甜;;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性质及会计制度建设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7年06期
3 葛江伟;;专业社会工作在村民自治中的角色与功能[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孟大川;张为波;;我国乡村治理的民主法治机制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向玉琼;;地方政策移植的类别辨析:以政策目标驱动为视角[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周飞飞;;新农村建设中“乡政村治”的偏差与优化[J];甘肃农业;2006年08期
7 欧博文;韩荣斌;;民主之路?——中国村民选举评析[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7期
8 赖坚立;沈斐;;中国改革中的财富概念[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05期
9 张金亮;;解决农村两委关系的四种模式及其评价[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马凯;;新农村民主机制建设创新与推广研究——以河南邓州“4+2”工作法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卫红;;农村“两委合一”模式刍议[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杨爱民;;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发展完善之路——河北武安与贵州凤冈民主治村比较研究[A];遵义市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建设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友国;农民利益表达:寻求国家与乡村的有效衔接[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红云;村级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对山东C县和湖北G市等地若干村落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沈金华;走向新的社会集约和博弈[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理财;治理转型中的乡镇政府[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柳春慈;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赖晨野;农村民主管理的社会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钟哲;行政伦理视域下的地方政府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赵大朋;城乡统筹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功能转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海员;村庄民主化治理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孔卫拿;中国式分权的代价[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展春霖;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姚岚;辽宁省大石桥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张玉洁;“村民自治”背景下新疆村民对村干部满意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朋;村民自治中的“二选联动制”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李素英;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两委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周珍;草根民主:制度创新及内在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林;农村“两委”问题的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熊桃蓉;后农业税时期村委会分担公共行政职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包正椺;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的乡镇政权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雪峰;面子、利益与村庄的性质——村支书与村主任关系的一个解释框架[J];开放时代;2000年11期
2 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的制度化调整[J];开放时代;2001年07期
3 何增科;人类发展与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6期
4 孙俊亭;杜斌;;“村官”要求辞职的背后[J];中国社会导刊;2001年05期
5 王春生;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探究——中山市个案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04期
6 唐鸣;对农村基层政治关系中两个问题的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02期
7 长子中;;村两委“一肩挑”问题百村调查[J];乡镇论坛;2007年13期
8 党国英;“两委合一”乡村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J];中国改革;2001年05期
9 金太军,董磊明;村民自治背景下乡村关系的冲突及其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10期
10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翠萍;村委会选举:农村妇女参与缺失的原因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4期
2 胡涛;村委会选举问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3 张春生;推动制度创新 完善“村民自治”建设——推荐辛秋水教授的村委会“组合竞选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张帅;当前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2003年05期
5 林锦屏;厦门农村村委会选举实况分析[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王春辉;完善村委会选举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2003年12期
7 罗兴佐,欧阳杰;村委会选举竞争的普遍性分析——对杨集镇21个村村委会选举的一项考察[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2期
8 尹利民,花传国;村委会选举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以村民为分析视角[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9 王栋梁;村委会选举把好八关[J];乡镇论坛;2004年07期
10 徐文洲;当前村委会选举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苏芮;;准政府组织功能定位与延伸研究——村委会功能定位与延伸研究[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孙苏芮;;准政府组织功能定位与延伸研究——村委会功能定位与延伸研究[A];“基于京津高端产业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研究——第七届“环首都·沿渤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石佑启;张显伟;;村民自治: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村委会选举中选民资格纠纷解决机制探索[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明;牛忠江;;村民自治的法律困境与路径选择——以村委会民主选举为切入点[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莉;;性别平等视野下的女村委专职专选——以浙江C镇第八届村委会选举为个案[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祝伟华;;村委会选举中私营企业主的行动策略研究——以浙江三村为例[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国珍;;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行为分析——湖北长阳龙舟坪镇7村庄的调查[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董江爱;;论村委会选举中农民的政治热衷[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戴利朝;;村委会选举中的农民冷漠及其缘由——高坪村选举的跟踪调查与思考[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闫景铂;;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仁文 季风建;破坏村委会选举应否定罪[N];检察日报;2002年
2 吴之如;村委会选举岂能变“私利工具”[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5年
3 刘仁文 季凤建;破坏村委会选举行为的定性与立法完善[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切实推进村委会选举的重大举措 [N];中国社会报;2002年
5 张瑞;3年?5年?村委会任期引起代表关注[N];中国社会报;2003年
6 王春辉;村委会选举中的问题及对策[N];中国社会报;2003年
7 江西省民政厅 虞烈东;如何规范村委会选举中的竞选行为[N];中国社会报;2004年
8 唐鸣 刘志鹏;制度一部全国统一的村委会选举法[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王皓;市第七届村委会选举工作启动[N];北京日报;2007年
10 丁刚;全市近4000个村将开始村委会换届选举[N];北京社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丽琴;村委会职能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董红;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秦海燕;资源约束、利益网络与“老板”村干部[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珍;我国村委会选举制度完善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张志军;村委会选举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苑丰;村委会职能及其转换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祝伟华;村委会选举中私营企业主的竞选行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5 沈丽丽;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贿选”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周晓;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现象治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彭立宁;村委会选举中大姓家族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刘佳;村委会选举中的乡镇政府角色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9 胡彬;论当前我国村委会职能的转变与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王红;村委会权威的起与伏[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36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43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