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群众观 当代价值 出处:《渤海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群众观的探究中,充分认识到各个不同阶级、阶层和党派所起的历史作用,在扬弃旧哲学的基础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出发阐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特性,发掘人民群众本身独特的社会内涵,其一系列关于群众历史主体的研究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对于社会历史运动的发展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因此,深入系统地理清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剖析它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第一部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第二部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群众的科学界定,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历史主体观的内涵阐释,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解放观的科学论述;第三部分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当代价值,群众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主体,深入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研究,准确把握群众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可以深化和拓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体现其时代意义,也对指导当今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践行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根本所在。
[Abstract]:The mass viewpoint of Marx and Engels is the basic view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lassical Marxist theory, and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to do well in mass work. Fully aware of the historical role played by different classes, strata and parties, and on the basis of sublation of the old philosoph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to clarify the 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Exploring the unique social connotations of the masses themselves, their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 subject of mass history provide a powerful theoretical weapon for the masse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move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of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movem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Marx and Engels' mass view is thoroughly and systematically clarified,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Marx and Engels' mass view are excavated on this basis.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analyze it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elaborate Marx and Engels' mass view. The first part is to expoun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Marx and Engels' mass view. The second part expounds the content of Marx and Engels' mass view, including Marx and Engels'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the masses.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 and Engels' mass view, the masses are the main body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Deepening the study of Marx and Engels' view of the masses and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masses can not only deepen and broad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theory, but also reflec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I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guiding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socialism today, which is also the basis of carrying out Marx and Engels' mass view.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038;D2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英国将启动人类社会进化研究工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年05期
2 孟昭勤,王一多;论人类社会的竞争与合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7期
3 秦朗;;对哲学的作用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1年32期
4 张郧;;论人类社会生活的四种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5 尉晨阳;对称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6 邵建;话说“权力”[J];读书;1996年03期
7 ;中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J];前线;1996年02期
8 汤一介;“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J];中国哲学史;1998年01期
9 林凯;李有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J];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06期
10 王孝东;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J];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宝光;;大力促进科学思想的普及[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杨华;;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矛盾及共存——以“云计算”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袁仁琮;王敢凤;;提高写作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A];贵州写作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2年
4 刘东兰;;银发辉映夕阳红[A];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3年
5 寒锋;;家庭、社会、老人及治家之道[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张景荣;;论化解矛盾[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志民;;前言[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李亚玲;;全球自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9 韦钰;;科学教育和综合国力——架构科学与教育之间的桥梁[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吴少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质特征论析[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艳丽;人类社会将为数字化时代支付怎样的代价[N];上海证券报;2014年
2 河南省委党校 杨合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与宗教自由[N];中国民族报;2012年
3 陈彩虹;是工具,就不应崇拜[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李林;人类社会变革趋势为议题中心[N];国际商报;2000年
5 张天平;敲响维护人类社会安全的战略警钟[N];中国财经报;2003年
6 王茵;探寻人类社会演进规律[N];人民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孙妙凝;系统科学:考察人类社会的另一扇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周文玖;人 社会 自然[N];学习时报;2006年
9 南京市上元中学 王美芳;谈审美观教育[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10 段华明;灾害与人类社会的互动[N];南方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静;理性范式的转换与社会治理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
2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孙新彭;时代性质判断与社会主义实践选择[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祖召;社会开放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景华;社会真理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文馨;人类社会与社会主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2 洪芸;“道”载万物[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李泓见;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D];渤海大学;2017年
4 宫娜;风险社会语境下社会安全与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5 庄严;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他者[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6 郭乾维;过程哲学视野中的生态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叶荫;可持续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8 王岩;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风险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3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52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