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中国共产党群众监督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2 01:11

  本文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群众监督 人民群众 领导干部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群众监督是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它承载着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和愿望呼声的深切期许,彰显着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和历史主体地位,敦促着掌权者清正廉洁奉公守法正确行使权力,连接着党群之间亲如鱼水密如血肉的亲密情谊,是人民群众借以维护和保障自身根本利益的重要载体,更是清除腐败分子的可靠武器、遏制不正之风的有效法宝、严明党的纪律的有力保障。加强群众监督,使其在我国发展步入社会转型、矛盾凸显、腐败高发的新阶段以后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日益分化、固化,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积极要求政治参与以促使党和政府决策有利于自身利益实现的背景下坚持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的客观要求。除去引言和结论,本文共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群众监督的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监督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监督的理论为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权力监督与制衡的思想为其准备了必须的思想根源,而西方政治思想家关于权力监督与制衡的学说则为其提供了珍贵的思想启迪。第二章主要尝试着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群众监督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以及党的文献中并没有关于群众监督到底是什么的专门论述,但通过对党的领导人以及党的文献中关于群众监督的相关论述,可以对群众监督的内涵、意义、方式方法等基本问题作出基本明确的界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生涯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事实上对群众监督问题形成了明确的理论指向,既明晰了群众监督的基本概念,阐述了群众监督的重要意义,也强调要树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思想意识、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要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第三章主要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监督实践的历史进程。理论发展不可能脱离实践检验而单独实现,相反,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相互验证中才能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监督的理论也是在与其实践的相互验证、协调互助中实现发展和完善的。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群众监督,不管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建国以后,还是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都非常注意借助广大群众的力量实现自身的廉洁高效。尽管在具体运用群众监督时,个别时期受以往历史惯性作用、领导人个人偏好和现实国际国内环境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着运用群众监督的方式不尽科学以致酿成严重后果的事实,但整体而言,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监督理论不断完善、群众监督实践蓬勃开展的历史过程。第四章主要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群众监督的历史经验。综观中国共产党90余年关于群众监督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进程,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以相信和尊重群众为基础,以民主和法制为依托,以党政机关信息公开为条件,以密切的党群联系为抓手,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为保障,是其基本经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群众监督的既有成就和现实问题,第六章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我国群众监督的对策建议。受我国政治体制和现实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群众监督现状并不乐观。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群众监督出现了一些有利的因素,如群众监督制度已初具规模,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日益提升,群众监督的渠道渐趋多元、效益也逐步提高,但整体而言,我国的群众监督仍然是疲软无力的。概而论之,群众监督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群众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薄弱和群众监督客体配合监督不力,是导致群众监督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基于这些现实问题,要在新阶段更好发挥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既要从完善群众监督制度、健全群众监督机制等党和国家大局着眼,又要从培育群众监督意识、拓展群众监督途径等具体问题着手,同时还要从国外政党运用公众监督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有益于我们的经验,如此多管齐下,方能使群众监督不断得到强化。监督是人类社会在摆脱权力滥用这个痼疾的进程中所进行的一个伟大的创造,作为主体最为广泛、地位最为基础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是从外部敦促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力,强化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方式,理应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事业中被赋予更庄严的使命。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创造便利群众监督的条件,使权利意识日渐觉醒的人民群众能够积极方便地政治参与,更好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必须以史为鉴,坚持在民主和法治的框架下,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实现群众监督效用的最大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6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泰然;;论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中的法治观培育[J];人民论坛;2015年29期

2 李景治;;党内监督要进一步与党外监督有机结合[J];学习论坛;2015年07期

3 戴立兴;;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特征分析[J];浙江学刊;2015年03期

4 刘衍永;邓雅泓;;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三维解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5 刘汉峰;;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01期

6 李先伦;房晓军;王钦广;;习近平群众观的深入解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7 文丰安;;党内监督科学化的困境及途径探究[J];理论探讨;2015年01期

8 张光辉;;信访制度的功能异化:生成诱因与矫正之道[J];领导科学;2015年02期

9 陈志刚;;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六论[J];理论探索;2014年06期

10 刘勇;张梓琪;;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群众监督思想与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内容与启示[J];学术论坛;2014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起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李长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N];人民日报;2013年

3 郁芬;;加强群众监督,让选人用人更受公认[N];新华日报;2012年

4 石冬旭;;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推进群众监督有序化研究[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5 姜洪;;要进一步增强接受监督意识[N];检察日报;2009年

6 张旭;;增强监督和被监督意识[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4年

7 杜祖森;;从强化“官德”教育中提升监督意识[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利亚;当代中国反腐败社会参与机制构建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2 董一潼;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及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刘占虎;当代中国反腐倡廉的协同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龚可澜;维权教育视野下政府维护公民权利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5 黄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王庭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夏可珍;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破解[D];中南大学;2012年

8 刘序明;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张华;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吕静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网络政治监督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婕;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之网络反腐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2 刘洹伯;论我国基层政府工作作风的群众监督[D];吉林大学;2015年

3 沙鑫;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公众参与廉政建设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4 周强;权力制约视角下我国反腐败群众监督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闫芬;论当今我国的腐败问题及反腐措施[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伍本刚;新时期反腐倡廉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7 左雅洁;行政监督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8 王俊淇;毛泽东群众监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徐永;当前我国行政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10 徐丹;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54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554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f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