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互联网时代的执政党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23:47

  本文选题:互联网时代 切入点:意识形态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技术决定”与“社会决定”之间的争论一直影响着政党政治研究,随着近代社会爆发的工业技术革命、电气技术革命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政治世界变迁,技术发展是政党政治发展的内生动力日渐被研究者肯定。时至今日,作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无声无息地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把中国带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能开辟一个民主政治的新时代,这对现代国家政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当务之急是正视互联网对政党政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赢得广大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本文把政党政治理论的发展置位于三次技术革命之中,通过考察机器技术革命、电器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政党与政党理论来找寻互联网时代政党政治研究的最佳“范式”。随着技术时代的进步,民众对政党的支持和认同在变迁,在互联网时代更是有了新发展,因而中国的执政党认同理论也随之构建起来。在实践维度上,意识形态是塑造执政党认同的思想性资源,党的组织是塑造执政党认同的组织性资源,党的领袖是塑造执政党认同的魅力性资源,执政能力是塑造执政党认同的政绩性资源。本文通过运用“技术进步-政党认同变迁”分析框架,考察技术革命与中共变迁的二元关联,特别是技术进步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影响。具体包括民主革命时期技术进步与中国共产党认同的生成、建国后的技术进步与执政党认同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的与执政党认同的提升,并分析与总结不同时期党的认同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反思互联网与生俱来的信息爆炸、去中心化、泛娱乐化和数字鸿沟等特点,评估其对执政党认同带来的考验和风险,主要包括价值多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组织治理弱化对执政党认同的挑战、党的执政能力认同困境等,从而为塑造互联网时代执政党认同打下基础。在互联网时代,第一,意识形态建设从基本理念到具体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是重塑认同的应然选择。在宏观层面必须嵌入互联网思维使意识形态从管理走向治理,在中观层面通过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等方式,在微观层面从面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再编码",形成有效的解释框架,赋予其新的内容进行传播,以赢得广泛的群众认同。第二,作为组织的执政党的治理能力提升尤为重要。因此,一要对领导干部队伍进行重新考量,塑造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魅力认同;二要转变党组织建设思维和观念,推进基层组织结构扁平化、党组织信息即时化,最终以服务为核心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评价方式;三要推进“互联网+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党员服务”,使党员队伍形象在网络空间中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即时、高效,也更加精细、精准。四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党的规则建设,取长补短,保证党的制度机制在新环境下有序准确地运行,从而提升互联网时代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第三,提升互联网时代的执政能力认同。从互联网时代党的执政理念调适,增进互联网时代的民主政治参与,多方利益合作实现互联网社会的智慧治理,最终建构一套民众广泛认同的互联网时代国家安全价值观,以增强民众对党的执政能力认同。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鹏;;政党认同与全面从严治党[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06期

2 董伟;胡燕;;“互联网+”视域下构建全媒体党员教育平台的路径[J];党政干部论坛;2016年09期

3 余一凡;赵冶;;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三层次指向[J];理论探索;2016年05期

4 宋晓燕;;日常生活化: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传播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5 郝宇青;周安会;;新媒体时代中共执政面临的挑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6 刘红凛;;信息化时代的党务公开与党的建设“改革开放”[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7 吴强;;互联网时代的政治涨落:新媒体政治前沿[J];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01期

8 王颖;;扁平化社会治理:社区自治组织与社会协同服务[J];河北学刊;2014年05期

9 王思林;;群众路线与政党认同[J];理论与改革;2014年02期

10 程同顺;张文君;;互联网技术的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传播——对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研究的批判与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1707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707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b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