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层干部日记的搜集、整理与利用述评
本文选题:乡村基层 + 干部工作 ; 参考:《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03期
【摘要】:正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按照年月日记录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以及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①由于日记的私密性和即时性特征,其史料价值历来受到史家的重视。"日记作为传记文献体裁之一,就文献史料的可信度和准确性而言,一般说来是评传不如回忆录,回忆录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②在党史、国史研究中,除了利用档案文献、报刊、回忆录、声像、实物、口述等史料之外,使用最多的就要数日记文献了。论及中共党史日记,最为研究者乐道的是《谢觉哉日记》《杨尚昆日记》《汪东兴日记》等等数种,但这类日记大多是党、政、军
[Abstract]:The positive diary is a kind of private record, according to the year, day, day, day, day, year, day, day, day, day, day, year, day, day, day, day, day, day, record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news, and the author's view on the matter. 1 because of the privacy and ins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ary, its historical material value has always been valued by the historian. " As one of th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genres, as far as the credi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the documents are concerned,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view of biographies is not as good as the memoirs, the memoirs are inferior to the chronicles, and the chronicles are not as good as the diaries. "in the study of party history and national history, in addition to using archival documents, In addition to newspapers, memoirs, audio-visual, physical, oral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most used is diary literature. When it comes to the history of the CPC,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for the researchers is the Diary of Xie Juezai, the Diary of Yang Shangkun, the Diary of Wang Dongxing, and so on. However, most of these diaries are written by the Par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ilitar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批特别资助“《乔钦起工作笔记》与集体化时代太行山区水土保持研究”(2014T7086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资助项目“《乔钦起工作笔记》与20世纪后半期太行山区环境变迁研究”(2013M53195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项目“《乔钦起工作笔记》的整理与研究”(12XJC770014)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王孙高日记》的整理与研究”(XBYJA14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422.6;D26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祥吉;;我与清人日记研究[J];博览群书;2008年05期
2 张静如;;精英史观和民众史观两个都讲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04期
3 宋学勤;;当代中国史视角下的社会史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06期
4 王峰;;中共历史群体研究的对象、方法与意义[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年01期
5 宋学勤;;心理史学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深化[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6 行龙;;“资料革命”: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础工作[J];河北学刊;2012年02期
7 张静如;;论加强中共党史人物群体研究[J];湖湘论坛;2006年04期
8 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9 俞金尧;;微观史研究与史学的碎化[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12期
10 张彦台;;“四清”运动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冲击与影响——以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为例[J];河北学刊;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新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2 贾俊民;;中国社会史的复兴之路与未来走向[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丁波莉;;关于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工商业者群体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4 邹华斌;;关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毛泽东思想”课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05期
5 汪兵;;张静如与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03期
6 池子华;郭进萍;;反思社会史的双重面向——以社会史碎片化问题为中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郦苏元;;中国早期电影史的微观研究[J];当代电影;2013年02期
8 王峰;;中共历史群体研究的对象、方法与意义[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年01期
9 黄雪垠;;近三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10 杨奕望;陈丽云;吴鸿洲;;“医史互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2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3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行龙;;“累档成山”:集体化时代基层农村档案的搜集、整理与研究[A];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人类学高级论坛2013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5 于景莲;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研究(1912-1937)[D];山东大学;2011年
6 郭辉;民国国家仪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志永;建国初期河北省婚姻制度改革研究(1950-1956年)[D];复旦大学;2003年
8 付海晏;变动社会中的法律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海燕;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俞莲实;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海鹏;大地震与明清晋南地区社会变迁[D];山西大学;2011年
4 李志强;依依清河[D];山西大学;2011年
5 徐波;近年来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趋向[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字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崔璨;勒华拉杜里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袁志海;从民俗信仰看近代农民社会心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江晓峰;第一代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文世芳;新民学会会员群体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居俭,刘志强,徐凯峰;中共党史研究应重视研究社会史[J];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02期
2 朱志敏,孔祥宇;199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理论研究概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03期
3 王海光;时过境未迁——关于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5期
4 张静如;;精英史观和民众史观两个都讲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04期
5 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J];读书;2006年09期
6 于沛;“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全球史观”和当代中国史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7 李向前;党史与国史:在怎样的意义上应有区别?[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8 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3期
9 朱佳木;;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1期
10 辛逸;;人民公社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凤城;[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龙虎;寿张“大跃进”运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陈德洋;金朝中原乡村社会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雨森;;浅议我国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年08期
2 王世雄;;现阶段乡村基层政治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社会科学动态;1999年07期
3 徐天铁;;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3期
4 初明达;;乡村基层政权职能的解体与重建[J];调研世界;2007年08期
5 郑自俭;李丽;;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三次转型[J];河北学刊;2007年04期
6 卢晖临;;“卫星”是如何上天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大跃进”[J];开放时代;2008年05期
7 牛世斌;王甲午;;乡村基层组织决策工作程序、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08年06期
8 陈永进;万奇峰;皇甫乐观;高磊;黄晓峰;;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9 郭剑雄;;逃避:农民规避政策的非正式策略[J];中国乡村发现;2008年01期
10 张伟波;;仓、廒作为一种乡村基层组织出现的原因——基于清代长安、咸宁两县的考察[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强组织 优机制 让基层关工委工作活起来[A];全国基层关工委工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11年
2 李正华;;新时期中国乡村基层建制的变化及其特点[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姗姗;;取消农业税后对基层政权的影响[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田仲一成;;当代社会生命力衰落的危机之中,“死而复活”的原始祭祀观念的意义[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黛;去年乡村基层负债近万亿 专家求解公共财政体系[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2 付吉庆 刘义 张立君 特约记者 邢浩 记者 张军花;能人激活乡村基层发展“一池春水”[N];绥化日报;2013年
3 赵娟 (作者单位:中共菏泽市委党校);深入乡村基层 擎起理论创新之旗[N];菏泽日报;2007年
4 吴睿鸫;遏制乡村举债 重在平衡事权与财权[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5 李炳银;乡村基层民主政治的生动范例[N];学习时报;2011年
6 山丹县委 赵学忠;乡村基层单位学习实践活动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N];张掖日报;2009年
7 张新光;关注乡村干部生存状态[N];中国社会报;2010年
8 王亚南;文化产业面向乡村基层[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秦保建;乡村基层干部应具备三种能力[N];新乡日报;2005年
10 记者赵栋;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N];衡水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征;人与制度互动关系探究——乡村基层民主选举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2 干亚群;国家控制与村民自治之间:乡村基层社会秩序的重建[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吉青;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鹏飞;政治文化视域下乡村基层民主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5 侯娟;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乡村基层组织[D];山西大学;2008年
6 谢英杰;清前中期福建乡村基层组织及其社会管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颖;人与制度互动关系探微[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81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78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