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概念衍生的党史分期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抗日战争 + 党史分期 ; 参考:《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年04期
【摘要】:"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提出,衍生了党史分期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党史分期应以社会主要矛盾和党史的阶段性特点为依据。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标志难以界定,土地革命战争和反抗日本侵略都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党史阶段性特点;所以,应将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调整为"土地革命战争与局部抗日战争时期",将原"抗日战争时期"表述为"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为宜。这样有利于更好诠释"十四年抗战"概念,充分体现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的区别和联系,凸显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Abstract]:The concept of "14-year War of Resistance" has given rise to the issue of the division of the Party's history,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The period of Party histor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and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Party history. As it is difficult to def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no-Japanese ethnic contradictions into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and resistance to Japanese aggression were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y's history of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of 1931 to the July 7 incident of 1937; therefore, It should be adjusted to the period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and the partial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former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should be expressed as the period of the National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is will help to better interpret the concept of "14 years' War of Resistance", fully reflect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local war of resistance and national war of resistance, and highlight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D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忠信;;论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思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严恩萱;郭大力抗日战争时期二三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3 薛妙琴;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党风廉政建设[J];前沿;2001年08期
4 徐世杰;;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学风经验[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郭岩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探析[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5年06期
6 张怀海;;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群众观的成熟和完善[J];宁夏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7 郭秋光;刘雪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8 陈永红;;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党组织主要负责人[J];广东党史;2007年06期
9 霍修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述评[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01期
10 张远新;华建宝;;论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宋建新;;抗战时期的党建工作[A];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60周年专刊[C];2005年
2 亢凤华;;试析董必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贡献[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辑·下册)[C];2011年
3 丁道广;;试论我党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抗战时期的运用和发展[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4 李鹤文;;浅谈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推进党内整风运动的动力和原因[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5 武晓华;;血肉长城——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党组织(上)[A];胜利旗帜 光辉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6 宋一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及现实意义[A];毛泽东党建思想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14年
7 周一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战史研究述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8 曾宪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民族自治政权的尝试[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体现[N];解放军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杨惠玲;“愿后人铭记这段历史”[N];石家庄日报;2010年
3 陈国军 王海鹰 娄辰;成败得失由民心决定[N];组织人事报;2014年
4 陈弘君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研究员;充分发挥粤北省委旧址的教育功能[N];南方日报;2010年
5 张艳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05年
6 市委党校 饶彩霞;增强忧患意识[N];蚌埠日报;2009年
7 马誉炜;多点“问题意识”[N];解放军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王艳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职干部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帅;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政治智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乌日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关德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孙爱萍;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谢婷婷;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长群体建设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6 拓泓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7 李姣;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重庆妇女运动[D];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
8 杨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9 吕永川;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聊城大学;2016年
10 赵晓丹;抗战后期中共对国统区职业妇女宣传动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810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81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