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帝主张的变化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31 21:30

  本文选题:第一次国共合作 + 中国共产党 ; 参考:《近代史研究》2015年04期


【摘要】:反对帝国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之一,同时亦成为国民革命的基本目标。在早期,中共反帝方针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便是废除不平等条约。1927年汉口"一三"事件发生后,中共的反帝方针发生变化,从主张废约趋向于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变化原因,除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群众斗争的高涨之外,与共产国际的指示有着密切关系。中共的急进方针扩展了国民革命的反帝斗争,也由此与国民党发生矛盾,对国共合作的格局产生相应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国民党加速分裂进程。为了尽快建立全国政权,国民党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愈益走向妥协。又由于在领导权、工农运动、土地运动等问题上的冲突,先是蒋介石发动政变,继而汪精卫实行"分共",国共两党终于分道扬镳。
[Abstract]:Anti-imperialism is one of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first KMT-CPC cooperation, and also the basic goal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revolutionary situation and the upsurge of the mass struggl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Comintern. The rapid advance poli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panded the anti-imperialist struggle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which also resulted in contradictions with the Kuomintang, which had a corresponding impact on the patter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pted the Kuomintang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secess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power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Kuomintang's attitude towards imperialis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romise. Because of the conflicts over the leadership, the movement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the land movement, and so on, first the Jiang Jieshi launched a coup and then the Wang Jingwei implemented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KMT and the CPC finally parted ways.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外条约关系通史”(14ZDB045)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D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义君;中国共产党对广州、武汉时期国民政府反帝外交的影响与帮助[J];北方论丛;1994年06期

2 曾宪林;也谈收回汉口英租界斗争的领导权问题[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3 王奇生;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1年04期

4 杨奎松;;武汉国民党的“联共”和“分共”[J];近代史研究;2007年03期

5 沈予;从华盛顿会议到九一八事变——论1921—1931年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J];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01期

6 沈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帝国主义关系再探讨[J];历史研究;1984年04期

7 申晓云;四一二前后的蒋介石与列强[J];历史研究;2000年06期

8 薛国中;谢显清;曾宪林;;1927年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J];江汉学报;1962年09期

9 杨奎松;蒋介石从“三二0”到“四一二”的心路历程[J];史学月刊;2002年06期

10 杨奎松;蒋介石从“三二○”到“四一二”的心路历程(续)[J];史学月刊;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程节;;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之国际承认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吴新奇;论广州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J];沧桑;2004年06期

3 刘国习;;共产国际、苏联与国民党改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叶孟魁;;张太雷与鲍罗廷[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秦立海;;“联共”还是“容共”?[J];党的文献;2006年02期

6 郭德宏;论孙中山的土地主张(上)[J];东疆学刊;1991年01期

7 罗重一;鲍罗廷与北伐战争时期的农民土地斗争[J];党史天地;1997年06期

8 姚金果;温和的碰撞与诚挚的合作──孙中山与鲍罗廷[J];党史文汇;1999年05期

9 王鑫;秦立凯;王志;;近二十年来中山舰事件研究综述[J];党史文苑;2010年16期

10 王珍富;;从宣传到行动:“五卅”后中共的“废约”态度及其转变[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刘向东;中共“一大”至“五大”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历史考察[D];郑州大学;2012年

4 周利生;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大熹;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发展路径的历史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玲;1926—1935年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政策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周斌;20世纪20年代民间外交观念及其实践活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金富军;中共早期反帝理论与策略研究(1921-1925)[D];清华大学;2005年

9 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陈光;冲突到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卫;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工人失业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郑燕凤;黄修荣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研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唐艳玲;陈独秀与共产国际、联共(布)关系研究(1920-1927)[D];西南大学;2011年

4 何志明;权力重构与利益抗争:国民党江浙党部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1928-1931)[D];南京大学;2011年

5 曹强;1921-1927年北京青年团组织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王玉洁;对武汉沦陷时期在汉英人状况的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柯琼晓;1927年前蒋介石革命观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刘涵;1921-1927年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性质判定述论[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洪哲;蓄势:蒋介石在江西(1926.9-1927.3)[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锦;中共对于国民党北伐的态度及其演变[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介石日记类钞(二)[J];民国档案;1999年01期

2 陶用舒;论大革命时期的领导者[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5期

3 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1996年04期

4 王奇生;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J];近代史研究;2000年02期

5 杨奎松;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1年03期

6 金冲及;从迅猛兴起到跌入低谷——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前前后后[J];近代史研究;2004年06期

7 杨奎松;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兼谈陈独秀的“右倾”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9年02期

8 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后[J];历史研究;1992年05期

9 罗志田;历史创造者对历史的再创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丹 ,严向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实践探析[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2 刘会芳,王秀华;“党内合作”方式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王列平;国共两党携手法兰西——第一次国共合作在欧洲[J];党史博采;2004年11期

4 冷玉健;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J];中国统一战线;2004年11期

5 杨建中;;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两党在农民问题上的共识[J];党的建设;2005年06期

6 冯进;;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J];党史文苑;2008年08期

7 侯光兰;甘义锋;;第一次国共合作对国共两党的影响[J];传承;2009年08期

8 章玉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破裂原因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曾文荣;成雯;;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杨汉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启迪[J];红广角;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希坡;;董必武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对创制革命法律的新建树[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辑)[C];2001年

2 章林;;对中共“一大”特案的考察——以知识分子为视角[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3 戴瑾;宋静敏;;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下的中共琼崖一大[A];竹林里风雷——中共琼崖一大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9年

4 康杰;平多珍;;在历史表象的深层——八七会议的局限性及其原因[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市委党史研究室 许文彦;汲取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智慧 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N];汕头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户华为 整理;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N];光明日报;2012年

3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第一次国共合作[N];人民日报;2006年

4 姜华宣;《国共关系史》:国共关系史研究的重大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记者 王uG;借辛亥革命100周年机遇 筹建上海“辛亥革命纪念馆”[N];联合时报;2009年

6 ;党的三大—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N];人民日报;2002年

7 ;党史上的“第一”[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中共湖南省临澧县委、临澧县人民政府;功垂千古 德昭后人[N];人民日报;2006年

9 宋岩供稿;中国近代史复习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N];山西科技报;2002年

10 中央党校教授 李东朗;“我们是孙中山先生事业的继承者”[N];北京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桂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探原[D];中共中央党校;1991年

2 曾成贵;鲍罗廷与中国国民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毅;先进文化视域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文元军;试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文化基础[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苏静;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矛盾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谢兴梅;杨匏安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5 郑燕凤;黄修荣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研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有武;谭延,

本文编号:1961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961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a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