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起来:“新妇女”与“新社会”的构建——以延安时期的妇女纺织生产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选题:延安时期 + 妇女纺织生产运动 ; 参考:《妇女研究论丛》2017年06期
【摘要】:文章结合赵树理的小说《传家宝》,对抗战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纺织生产运动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指出其具有多重面向:它以动员组织妇女参加纺织生产为主要出发点,对传统"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劳动分工进行了征用和改造,从而在"妇女解放"的维度上留下了值得讨论的新空间;它是抗日根据地在遭遇到经济封锁时的"自给自足"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但更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合作社"机制探索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重要环节;它询唤出了一批具有劳动自觉、尊严感与"公家"意识的"新妇女",更重要的是,初步建构了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劳动共同体",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未来"新社会"建构的可能路径。文章认为,延安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拓展了对"妇女""革命"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以"延安道路"为成熟标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也亟待被进一步认识。
[Abstract]:Combined with Zhao Shuli's novel "Family heirloom", this paper makes a multi-dimensional investigation on the women's textile production movement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 which centered on the Shensi-K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 has many aspects: it takes the mobilization of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textile production as the main starting point, and expropriates and reconstructs the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and division of labor of the traditional "men's and women's weaving". Thus leaving a new space for discussion on the dimension of "women's liberation" as part of the "self-sufficiency" solution to the economic blockade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However,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plored the important link of the individual economy towards the collective economy by means of the "cooperative" mechanism; it called on a group of "new women" with a sense of labor consciousness, a sense of dignity and a sense of "public family," and, more importantly,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constructs a relatively equal "labor community" of mutual aid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explores the possibl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ety" in the future.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Yan'an period expand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society" at the two level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unique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road in China, marked by Yan'an Road, need to be further understood.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D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尚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几点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苏晓轩;延安时期的“五湖四海”现象与思想文化繁荣[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张立中;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方先铭;;对延安时期“精兵简政”的再认识[J];学习与实践;2001年09期
5 雷甲平;简论延安时期的历史地位[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6 杨美让;中共在延安时期理论创新的经验[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黄延敏;延安时期党扩大群众基础的经验及启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7期
8 潘祥超;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刘建德;杜红荣;;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历史经验[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王合伦;汤晓菲;;延安时期的廉政建设及其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勇;;试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及其启示[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2 孙欲声;;论延安时期民主精神的特点[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刘亚利;;中共延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4 张秀丽;封学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探析[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5 拓宏伟;;中国共产党与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王行水;;浅谈党在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A];弘扬延安精神实践“三个代表”[C];2002年
7 祁之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哲学贡献[A];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李忠全;;试论延安时期党建历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晓荣;王育英;;延安时期党的人民利益观[A];从《为人民服务》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春明;;认识必然王国的思想高峰——延安时期毛泽东理论创新研究[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中)[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延安大学校长 崔智林;延安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2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郭永平;延安时期党的廉洁政治永放光彩[N];陕西日报;2012年
3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主任 赵耀宏;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N];光明日报;2013年
4 黑龙江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弘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N];黑龙江日报;2013年
5 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 马峗;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为民思想 努力做好改革发展为民工作[N];中国测绘报;2013年
6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研究室 杨露;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经验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4年
7 张怀满;党在延安时期的民主政治[N];学习时报;2008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郑水泉 韩宇;延安时期党开展学习运动的深刻启示[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记者朱羿 通讯员魏雯;新著填补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研究空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 虞云耀;延安时期党建的宝贵经验[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社争;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共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杨俊;延安时期理论学习及其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5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张希贤;延安时期党领导思想文化战线的历史经验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7 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8 陈欣欣;延安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郭德钦;延安时期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丽明;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巧巧;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及其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3年
3 陈旭;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5年
4 张杰;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李科一;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6 白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集体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7 谢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才观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8 王骁;延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9 相智敏;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10 冯梦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金融实践与思想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43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043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