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打土豪、分田地”的多层革命意义
本文选题:苏区 + 打土豪 ; 参考:《党的文献》2017年03期
【摘要】:八七会议后,中共在苏区领导和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这场斗争的革命意义体现在:在经济上消灭了封建地租剥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上摧毁了土豪劣绅这一封建剥削阶层,唤醒农民积极参加革命,建立了属于劳苦大众的人民政权;在社会层面,保障了农民阶层的生存,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在文化思想上,通过普及教育开启民智,通过发行报刊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揭露和痛斥了剥削的罪恶,传播了平等的观念,破除了迷信;在法律层面,促进了苏区宪法、土地法的诞生,同时用刑法来保卫革命成果。"打土豪、分田地"带来了苏区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其缘起,还是性质内容上,乃至对苏区社会影响之广度和深度来讲,"打土豪、分田地"都是中共领导苏区民众开展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Abstract]:After the 1987 meeting, the CPC led and launched a revolutionary struggle in Soviet areas to "beat up the land and divide the fields." The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this struggle is reflected in: the economic elimination of feudal land rent exploit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iller's possession of land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political destruction of the feudal exploitative class of the local tyrants and evil gentry. To awaken peasants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revolution and to establish a people's political power belonging to the laboring masses; at the social level, to ensure the survival of the peasant class and to realize the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 to open up the people's wisdom through universal education in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terms,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to arouse the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of the people, to expose and denounce the evil of exploitation, to spread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and to break down superstitions; at the legal level, to promote the birth of the Soviet constitution and the land law,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defend the revolutionary achievements with the criminal law. " In terms of its origin, its nature and its content, and eve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social impact on the Soviet area, "it has brought about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society of the Soviet area," he said. The division of fields "is a profound social change l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Soviet area."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律史视阈下根据地土地租佃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5BFX027
【分类号】:D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光泽苏区时期文物[J];福建党史月刊;2008年05期
2 梅宏;;如何解读苏区干部好作风才符合历史真实?[J];党史文苑;2010年22期
3 张金锭;;简述苏区时期的闽北红军医院[J];福建党史通讯;1986年12期
4 蔡国辉;吴太斌;;苏区干部好作风与法制关系研究[J];世纪桥;2014年01期
5 钟天元;;“苏区干部好作风”——中央苏区时期的作风建设[J];福建党史月刊;2014年01期
6 吴雄健;罗丽萍;;苏区干部好作风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35期
7 朱平;谈苏区时期党对红军干部哲学素质的培养[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成国银;苏区党建工作的历史经验[J];党史纵览;2001年01期
9 周敏生;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 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1期
10 刘美忠;苏区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与实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何友良;;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蒋伯英;;陈云在中央苏区时期的思想与实践[A];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彭光华;;治国安民法为上 执法如山一青天——试论董必武中央苏区时期的依法办事法律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4 彭光华;;董必武中央苏区时期法学思想探析[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5 罗惠兰;;毛泽东在江西苏区重大活动述评[A];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何友良;;苏区史研究的视野扩展、方法运用与未来发展[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叶飞;;闽东——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A];一个红军团的战斗道路[C];2000年
8 邹亮辉;;谈开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展”的必要性[A];赣博论坛——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前瞻论文集(一)[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济才;早日让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N];赣南日报;2013年
2 汤春明;弘扬苏区好作风 争当红军新传人[N];边防警察报;2013年
3 邓华;瑞金发现苏区时期《居住证》[N];人民公安报;2001年
4 王受文;崇义发现苏区时期“劳动童子团歌”[N];江西日报;2009年
5 柯岩松江西省瑞金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浅谈苏区廉政文化基本形态及现实意义[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6 徐金侦;用文化创新促苏区振兴发展[N];中国联合商报;2012年
7 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牟蕾 郑德荣;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与实践[N];光明日报;2013年
8 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阳振乐;党的群众路线在苏区[N];学习时报;2014年
9 钟天元 杨振昌 钟俊锋;客家文化对苏区廉政文化的濡养与促进[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10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 王保贤;一个江西籍学者笔下的真实苏区[N];团结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常捷;苏区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历史、理论与经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2 李根寿;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王才友;“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与地方因应[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繁坤;中央苏区时期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舆论宣传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2 许丹;中央苏区反腐倡廉工作的经验与启示[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肖枫;阶级动员的革命效用[D];南京大学;2016年
4 周逸;《斗争》(苏区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5 李丹利;从土地改革到发展生产:中央苏区解决乡村民生问题路径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6 张宗娜;苏区劳动立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徐贞;中央苏区时期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郝建华;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9 张璐;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启示[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10 欧阳溢星;中央苏区国家治理的实践及其经验启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67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067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