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张闻天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评析
[Abstract]:Zhang Wentian occupie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 the views of Zhang Wentia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Yan'an period are not consistent. Zhang Wentian in char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not only focu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ut also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lthough there was a phenomenon that theory and practice were separated from practice in a certain range at that time, Zhang Wentia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ried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as far as possible. The historical, dynamic and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Zhang Wentian's effectiveness in char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grasping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张闻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11YJC710048)
【分类号】:D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储著斌;;张闻天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理论月刊;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正兵;项英在新四军工作期间的功过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孙金根;皖南事变前后毛泽东的情绪波动与最终决策[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3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的环境考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勤,朱超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5 樊卡娅,朱超南;苏联援华与皖南事变不能构成因果关系[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6 秦立海;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7 张皓;;战犯问题与国共和谈[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8 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9 房列曙;;谁对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负责[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10 王海光;;遵义会议前中共中央高层权力的转移:对毛泽东领导权威形成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正华;;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秦立海;;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1944—1949年中国政治发展演变述论[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4 胡哲峰;;彭德怀与“蘑茹”战术[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5 董玉梅;栾锦萍;;浅谈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赵庆杰;;建国前影响中共中央制定对美政策的主要因素(1948.11—1949.9)[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罗平汉;;大批知识分子奔赴抗日根据地的原因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8 高浦棠;;延安文艺座谈会讨论议题形成过程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高浦棠;;从《讲话》的修改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与时俱进[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维芳;;毛泽东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贡献[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汉良;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彦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教育研究(1937-1949)[D];吉林大学;2011年
5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成林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张冀;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后世影响(1942-1966)[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敏;试析毛泽东抗日统一战线文艺的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3 沈赋涵;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在张力[D];湘潭大学;2010年
4 徐淑贞;毛泽东人民观的反思与启迪[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贾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余劲,
本文编号:2287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28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