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党的社会凝聚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5 17:47
【摘要】:党的社会凝聚力状况关乎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关乎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本文以凝聚力为切入点,着重研究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力求构建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分析框架。这项研究,对于推动政党研究回归社会,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深化执政党执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实践上,党的十八大重要使命之一,是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一个有着十三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思想和价值观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深入研究党的社会凝聚力的系统形态和路径选择,对推动党广泛凝聚共识、凝聚力量,汇聚起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从界定凝聚力、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等概念入手,分析了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构成要素、系统形态和价值功能,并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分析总结了当前党的社会凝聚力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依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和大众心理变化,进一步探讨转型期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的具体路径。 论文由导论、正文六章和结语组成。 导论部分简要说明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阐述了当前本课题在学术界的研究概况,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对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在对凝聚力、政党社会凝聚力和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等概念分析和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即执政党的价值目标、执政党领袖与政党权威、执政绩效与制度正义、执政道德与执政形象、社会心理等。其次,搭建了分析执政党社会凝聚力的逻辑架构,认为围绕价值目标、组织网络、政策供给、媒介利用等方面全面增强执政党社会凝聚力。最后,分析了增强执政党社会凝聚力对党、社会、国家等层面的价值功能。 第二章主要对局部执政时期党的社会凝聚力建设进行了历史考察和经验总结;梳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的传统路径;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党增强其社会凝聚力的优势和在某些方面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三章主要从价值目标、意识形态方面分析了转型期如何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本章分析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价值追求的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怀有宏大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断向社会推介、传递党的政治理想,从而使分散的社会力量有凝聚的核心;通过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中国梦,使党有凝聚社会的内在力量。 第四章主要从执政党领袖和组织网络方面分析转型期如何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本章通过分析执政党领袖、执政党的核心领导集体、执政骨干队伍如何秉承科学的执政理念,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如何加强执政道德、重塑执政形象,不断获得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和支持。同时,本章还提出政党的基层组织网络是政党密切联系社会的结点,其设置方式、功能发挥、活动方式等都直接影响执政党的社会凝聚力,因此,随着社会结构变迁,要不断完善执政党的组织网络,调适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第五章主要从政策供给方面分析转型期如何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提出通过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加强政治协调与政治沟通、录用社会精英、吸收社会优秀分子入党等途径进一步开放党的执政体系;通过构建深得民心的民生政策体系和公平配置社会资源与社会机会来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 第六章主要从媒介利用方面分析转型期党如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作为凝聚社会的主要抓手,最大限度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本章首先分析了大众传媒对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充分利用新型大众传媒提升意识形态领导力和渗透力;加大信息公开步伐,提升执政公信力;及时回应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本章还从治理理念的角度分析党如何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以广泛凝聚社会力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5
本文编号:2294378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5
本文编号:2294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29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