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共对富农的认识及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13 20:33
【摘要】:中国本没有富农问题,但当“富农”概念由苏联传至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经过反复斟酌,遂决定将其与中国实际尤其是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形成颇具中国特色的富农认识,并在此后数十年间某种程度上指导着中国农村革命尤其是土地革命的开展,为中国革命胜利取得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不断成长期,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断变化,不断深入与成熟。因此,导致中国共产党在将非本土化富农认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过程中,在各个时期所体现的富农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呈一个不断成熟的趋势,期间难免发生失误,马克思主义关于富农认识中国化难免出现了曲折。中国共产党关于富农认识和政策制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缩影。富农问题的理论溯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阶级的划分理论。当时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吸收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尤其是农民阶级划分理论后,结合当时俄国农村实际逐步将其俄国化,形成了具俄国特色的农民阶级划分理论,并将其运用到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式的“富农”概念、“富农”问题也随之提出。“富农”一词最早提出者是考茨基,而将其付诸实践的则是列宁。列宁将“富农”概念运用到战时共产主义以及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各项农村、农民政策当中,以便恢复俄国农村经济。布哈林与斯大林更是对列宁关于富农的认识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伴随着斯大林获得联共(布)党内最高权力,其关于富农的认识也得到了共产国际、联共(布)的确认,并通过共产国际影响到了共产国际各成员国,毫无疑问,也为中国共产党富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农村、农民问题倾注精力。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认识的逐步加深以及受共产国际之影响,中国共产党逐步地将农村、农民及土地问题地解决提上革命议程。尤其是大革命期间,工人运动受到挫折并转入低潮,相反农民运动却形势大好,加上农民在北伐战争中的革命表现及其对革命所起的作用进一步迫使中共重新思考农村、农民、土地问题。如何联合农民中的大部分为革命力量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早期领导人思考的主要问题,由此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中国特色的农村阶级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中国共产党就此提出“富农”概念、并试图对其阶级属性进行判定及制定划分标准,为今后中国共产党富农认识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1927年-1933年间,共产国际、联共(布)坚持按照俄国革命模式发动的一系列城市苏维埃革命暴动相继失败,而中国共产党自主领导下的农村苏维埃革命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最终导致共产国际、联共(布)不得不同意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将今后革命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如此一来,共产国际、联共(布)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土生土长的中共领导人的权威却得到了提高。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共产国际、联共(布)的束缚,走上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在所难免。中国共产党富农政策实施也由对共产国际言听计从逐渐试图向独立自主探索过渡。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进入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主要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4年,中央红军迫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而开始了长征战略大转移。中共中央一度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暂时独立自主探索各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共为适应这种变化,对统一战线政策策略作出调整,同时制定了新的富农政策,以配合统一战线政策策略调整,相继适时提出“取消富农封建式剥削,保护富农资本主义生产”、“减租减息”、“限制富农的封建剥削、奖励富农资本主义生产”等富农政策。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富农政策更显务实,更符合中国革命形势与中国国情,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富农的认识更为清晰,更富创新性,更为的务实渐进。1941年5月,中国共产党通过整风运动,使全党真正了解中国革命的成功靠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靠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扫除了思想理论上的障碍。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宣布解散,为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中国国内富农问题提供了契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共产党的整体实力在抗日战争中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主观意愿倾向于乘势解放全中国,遂决定走独立自主探索务实的富农政策的道路,并根据革命形势发展方向对富农政策做了新的调整,相继提出“一般不动富农的土地”、“可以从富农手中取得一部分土地”、“征收富农多余土地以平均分配”、“暂时不动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等富农政策。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预见到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以及土地改革总路线。正是基于对两条总路线的贯彻落实,富农、富农经济代表着封建剥削阶级以及封建剥削经济必然在消灭之列。新中国成立及后2-3年的经济复苏,为“限制富农到逐渐消灭富农经济”政策的提出奠定了经济条件,而朝鲜战场上的变化,为中国共产党调整国内富农政策提供了外部条件。1953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便着手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富农经济,到1955年合作化高潮到来时,有分别地彻底消灭了富农经济,并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富农认识。虽然在消灭富农的过程中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对富农的认识及政策的制定出现了偏差,偏离了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道路,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对富农摘帽,使其关于富农的认识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来,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富农认识中国化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富农认识中国化的完成,预示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又一重大成就,为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中国化提供了思想理论、路径选择、实践创新等宝贵经验。其间所经历的曲折与失误也为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中国化提供了教训与鉴戒。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2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朝晖;;近百年来富农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2 王健;;论1952-1954年党对富农的政策[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周多瑞;;中共划分富农标准的演变及其特点[J];沧桑;2007年03期

4 苏少之;论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时期的新富农政策[J];党的文献;2004年03期

5 戴隆斌;苏联集体化中富农是怎样被消灭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6 陈果吉;;试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党对富农的政策[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0年01期

7 杨菲蓉;;1926—1936年共产国际、毛泽东关于中国富农问题理论之比较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06期

8 吴茜;;试析晚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差异[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02期

9 秦宏毅;试析苏、中两国取缔富农的共因[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10 王均杰;;浅析毛泽东在土地革命初期对“富农”的认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张桂英;中国共产党农民利益问题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昊;革命的地方性: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研究(1927-1934)[D];上海大学;2010年

4 赵学昌;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划分理论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艳红;刘少奇“三农”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梦;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富农的理论与政策[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殷涛;1927-1937年中共富农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王金伟;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富农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杰;中国共产党对富农定位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76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476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c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