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芜对“胡风集团”的看法与态度
[Abstract]:As a key party to Hu Feng's counterrevolutionary group, which involves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ry and art grievance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there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y over Shu Wu's judg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hu Wu's own mentality and thought, we find from many historical materials that Shu Wu believes that Hu Feng's views that there is sectarianism and a "small circle" led by Hu Feng have never changed, and that Hu Feng exists in front of the stage and behind the scenes inconsistent or even contradictory, but his exposure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Hu Feng's "two sides" behavior is very restrained. Until his later years, Shu Wu had some reflection, but he thought that his behavior was the norm of that era, there was no moral problem, and he was responsible. Ther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hu Wu himself, the Hu Feng incident was not his own decision, nor was it that he could bear all the responsibilities.
【作者单位】: 绍兴市人民政府;绍兴市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指挥部;
【分类号】:D2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永平;;聂绀弩的《论申公豹》和《再论申公豹》及其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朱华阳;《论主观》“公案”的理论解析——舒芜与胡风的思想比较[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周慧明;;学术的浮沉与学者的角色定位——以舒芜、钱理群的周作人研究为个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周慧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融合——从舒芜、钱理群的研究看周作人传统[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罗昌智;;政治“平反”史料与作家身份的再确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6 何怡洁;;“活的文学史”——论当代文学口述史料[J];中文学术前沿;2011年02期
7 陈墨;;口述历史:人类个体记忆库与心理学(二)[J];当代电影;2014年11期
8 朱华阳;以个性解放促人民进步——舒芜现代杂文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沈治钧;;“曹雪芹佚诗”案谈片——以舒芜先生为中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戚学民;;再论《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与论学宗旨[J];历史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卫国;互动中的盘旋[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迎春;建国初期《文艺报》研究(1949—1957)[D];河南大学;2006年
3 谢敬;新乡市反右派运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张玲丽;在文学与抗战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5 黄晓武;20世纪40年代“主观论”中的文学、政治与历史[D];清华大学;2008年
6 吴微;桐城文章与新学的兴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韩彬;现代中国作家自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宋声泉;民初作为方法—本土视域中的文学革命[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效壮;直面文革[D];宁波大学;2011年
2 王雨;“群”与“个”的最后较量[D];吉林大学;2004年
3 朱艳林;近代四川官方改良私塾的努力及其成效[D];四川大学;2006年
4 周慧明;浮沉中的周作人[D];苏州大学;2009年
5 张凤;论胡风1950-1970年代诗歌的情绪体验[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润;论“五七干校”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彭泳菲;抗战时期四川津沙文化区教育发展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辛;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J];新文学史料;2001年02期
2 张星星;;胡风事件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01期
3 散木;;胡风的五封告别信[J];文史精华;2008年07期
4 张霞;;在个人与“乌托邦”之间——以胡风为例论知识分子的悖论处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晓风;胡风案件和“右派”学生[J];纵横;2005年07期
6 夏永安;;胡风事件留下的思考[J];报刊荟萃;2003年11期
7 史云 ,李新;胡风错案始末[J];文史月刊;2003年06期
8 黎之;回忆与思考──关于“胡风事件”的补充[J];新文学史料;1999年04期
9 孙振;“胡风案件”的前前后后[J];人民公安;2000年02期
10 周正章;;胡风事件五十年祭[J];粤海风;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星星;;胡风事件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辉;胡唐;陈夏红;;再认识胡风的三种角度追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3 李继凯;;关于胡风与茅盾的交往、冲突及比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上海 彭小莲;面对胡风先生[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厦门大学 谢泳;当年教授如何看待胡风事件[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洁非;反复:舒芜的路[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王岳川 (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的代价与坚守[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徐庆全;新发现的康濯为胡风《我的自我批判》起草的按语[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杜高;华君武的道歉和自省[N];中华读书报;2014年
7 余世存 舒芜 许福芦;一本书和一代人的历史[N];信息时报;2003年
8 吴心海;不应该被遗忘的李春潮[N];中华读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晓武;20世纪40年代“主观论”中的文学、政治与历史[D];清华大学;2008年
2 朱朝辉;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中的胡风文艺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3 周燕芬;执守·反拨·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金理;抗争现代名教[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玲丽;在文学与抗战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炜;胡风革命心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咏娜;胡风文艺思想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亮;“搏斗”:论胡风文艺思想的实践品质[D];汕头大学;2010年
4 韩阳;毛泽东与胡风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惠;胡风文学批评别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鑫伟;论胡风“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理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7 钟世杰;解析胡风悲剧命运的源流[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汤,
本文编号:2507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50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