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研究(1934-1937)
					发布时间:2017-03-28 07:10
				
				
				
				
				本文关键词: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研究(1934-1937),,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县政是现代政治治理的“神经末梢”,县政人员的训练和培养是实现县政转型,建立现代县政的重要举措和基本保障。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兴办于国民党统治江西的“黄金”建设时期,先后调训了大量的在任县长、县佐和区长,此三者正是县政的真正主力和骨干。县训所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从头至尾始终由江西省主席执首、直隶于江西省政府。因此,江西省县政人员训练所更集中和完整地表达了熊式辉的干训思想,更富有熊氏特色和江西特点。 第一部分介绍了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成立的背景。分析了土地革命后的江西政局,阐述了国民党的县政改革设计,总结了国民党早期的干部训练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干部训练。 第二部分介绍了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成立。分析了熊式辉与江西县政人员训练的兴起,研究了县政研究会的办训体系和办训概况,总结了成立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原因和它的正式设立。 第三部分介绍了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办训体系。总结了内设机构及其产生,归纳了分班编队、军事训练、考选规程、纪律管制、生活管理等管理办法,深入剖析了教员的分类与产生,学员的资格、学员的甄选以及学员调训或甄审的纪律。 第四部分介绍了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训练活动的实施。分析了训练所的教学内容、教材、训练计划;总结了课堂讲授、军事训练、研讨交流、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对学员的考绩和学员的分发使用做了归纳。 第五部分是对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评价。结合史料,总结县训所在扩大人才延揽、促进人才储备、优化现有队伍、改良吏治风气、促进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着重分析了县训所开放性、实行双重资格制度、坚持分类编班、实行长官教学模式、坚持“训”“练”并重、三层淘汰机制、建立了“后训练”机制的办学特色。从古今两个维度,结合学理共识和历史实践,阐述了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历史局限与问题症结。 总之,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县级政权的地位发生嬗变,以县长为首的县政人员的地位“明升暗降”。县政人员、县政人员训练机关与县政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一起,这种努力本身停滞在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但它关照了当下县政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正面启示和反面教训。
【关键词】: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 干部训练 熊式辉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62.3;K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引言9-17
 - 一、 县政的涵义及其沿革9-10
 - (一) 县政的涵义9
 - (二) 县政的沿革9-10
 - 二、 县政人员的范畴及其训练10-11
 - (一) 县政人员的范畴10
 - (二) 县政人员的训练10-11
 - (三) 县政人员的训练机关11
 - 三、 选题的意义11-12
 - (一) 深化有关政治和历史的研究11-12
 - (二) 丰富县政干部教育的理论12
 - (三) 为当前的基层政权建设和干部教育提供借鉴12
 - 四、 研究现状12-15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五、 研究概况15-17
 - (一) 研究方法15
 - (二) 选题缘由15-16
 - (三) 创新之处16-17
 - 第一章 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成立的背景17-24
 - 一、 土地革命后的江西政局17-19
 - (一) 动荡的政局17
 - (二) 革命之火在燃烧17-18
 - (三) 从“协剿”走向建设18-19
 - 二、 国民党的县政改革设计19-21
 - (一) 北洋时期的县政19
 - (二) 孙中山的县自治思想19-20
 -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县政政策20-21
 - 三、 国民党的干部训练21-24
 - (一) 国民党早期的干部训练21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干部训练21-24
 - 第二章 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设立24-30
 - 一、 熊式辉与江西县政人员训练的兴起24-26
 - (一) 熊式辉督赣24-25
 - (二) 熊式辉的县政理想25
 - (三) 熊式辉的县政干部训练思想25-26
 - 二、 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成立的基础——县政研究会26-28
 - (一) 县政研究会的办训体系26-27
 - (二) 县政研究会的办训概况27-28
 - 三、 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成立28-30
 - (一) 成立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原因28
 - (二) 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正式设立28-30
 - 第三章 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组织体系30-44
 - 一、 内部组织30-33
 - (一) 内设机构的种类30-32
 - (二) 内设机构的产生32-33
 - 二、 管理办法33-36
 - (一) 分班编队33
 - (二) 军事训练33-34
 - (三) 考选规程34-35
 - (四) 纪律管制35-36
 - (五) 生活管理36
 - 三、 教员36-38
 - (一) 教员的分类36-37
 - (二) 教员的产生37-38
 - 四、 学员38-44
 - (一) 学员的资格38-39
 - (二) 学员的甄选39-42
 - (三) 学员调训或甄审的纪律42-44
 - 第四章 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训练活动实施44-51
 - 一、 训练内容44-46
 - (一) 教学内容44-45
 - (二) 教材45
 - (三) 训练计划45-46
 - 二、 教学方法46-48
 - (一) 课堂讲授46-47
 - (二) 军事训练47
 - (三) 研讨交流47
 - (四) 社会实践47-48
 - 三、 考绩分发48-51
 - (一) 学员的考绩48
 - (二) 学员的分发48-51
 - 第五章 对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的评价51-67
 - 一、 训练的成效51-54
 - (一) 促进人才储备52
 - (二) 扩大人才延揽52-53
 - (三) 优化现有队伍53
 - (四) 改良吏治风气53-54
 - (五) 促进地方发展54
 - 二、 主要特色54-59
 - (一)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55-56
 - (二) 实行双重资格制度56-57
 - (三) 坚持分类编班57
 - (四) 实行长官教学模式57-58
 - (五) 坚持“训”“练”并重58-59
 - (六) 三层淘汰机制59
 - (七) 建立了“后训练”机制59
 - 三、 历史局限与问题症结59-67
 - (一) 历史局限性61-63
 - (二) 问题的症结63-67
 - 结语67-72
 - 一、 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兴办的历史场景67-69
 - 二、 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停办的原因分析69-70
 - 三、 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办训的当下启示70-72
 - 参考文献72-79
 - 附录79-90
 - 致谢90-91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宗华;;1930年代国民党江西省的干部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石源华;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殊形态论纲[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赵小平;试论国民党地方自治失败的原因[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12期
4 刘会军;张玉双;;国民党民众运动政策与中央训练机构的演变(1927—1938)[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白贵一;;论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改革[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魏本权;民国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评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7 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J];历史研究;1999年02期
8 李巨澜;略论民国时期的区级政权建设[J];史林;2005年01期
9 王春南;荐举之滥——民国人事制度弊端之一[J];书屋;2005年10期
10 翁有为;;国民政府的县长群体和县政地位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华军;民国河南县政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江西县政人员训练所研究(1934-1937),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718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