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的成因及治理——基于政治生态理论框架的解释
发布时间:2021-03-19 10:14
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的典型案例折射出基层扶贫微腐败主体级别低和群体化、单次涉案金额小但腐败行为发生次数多、腐败手段多样、腐败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这些特点进一步导致了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行为隐蔽和难以根治的治理难题。政治生态理论为研究基层扶贫微腐败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运用"制度—行为—文化"的政治生态理论框架分析微腐败现象的根源,发现导致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的原因在于制度层面的正式制度失灵与制度虚置、行为层面的目标置换与资源依赖关系强化、文化层面的多元价值冲击与维权意识缺乏。破解基层扶贫微腐败治理难题,需要通过完善扶贫工作管理、监督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大数据和网络平台技术支持,加强基层官员廉政教育和鼓励村民参与腐败治理,全面、精准、协同治理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问题。
【文章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2020,2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我国基层扶贫领域的政治生态理论分析框架
(1)基层扶贫政策制度的失灵引发微腐败。基层扶贫是一项全面的工程,包含了对扶贫目标群体、扶贫过程和扶贫效果的多方面要求。我国基层扶贫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相关经验,但具体的扶贫工作管理制度和考核问责制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基层扶贫制度政策在扶贫对象确定和项目安排上存在模糊性,给部分官员在落实政策上留下了任意解释的空间。第二,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政策存在漏洞,使贪腐官员在资金利用上有机可乘,钻制度空子的现象屡禁不绝。第三,基层扶贫政策内容与政策执行之间客观上存在偏差,为公职人员以“变通”手段借机敛财创造了条件。第四,基层扶贫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些官员在落实扶贫政策中滥用审核审批权力来为自己和亲戚朋友谋取私利,对实际扶贫和脱贫效果视而不见。(2)基层农村正式制度的虚置导致微腐败。“制度虚置”是指显规则虚置、潜规则盛行的一种现象,这是政治生态不良的根本问题所在[13]。在基层扶贫领域,除了正式制度(显规则)外,还存在着乡规民约、风俗习惯、道德风范等隐性的非正式制度规则(潜规则),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间呈现出相互交织渗透的关系。在乡镇和村级组织不完全具备基层政治秩序的主导权威性的情况下,非正式制度秩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力[14]。非正式制度形成了乡村的社会文化土壤,在基层经济发展、文化生活、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但非正式制度的介入也容易割裂甚至消解正式制度的权威,造成正式制度虚置、腐败行为发生。在正式制度被虚置的情况下,一些村干部不惜损害贫困户的利益,参与到“假扶贫”的勾当中以权谋私、关照亲友、截留私分;某些公职人员彼此结成“帮派”“圈子”,在扶贫中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假公济私。在农村社会,非正式制度正在侵蚀着正式制度的权威性,引发制度虚置,造成了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治理的困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层扶贫干部“微腐败”行为分析与精准治理[J]. 殷路路,李丹青. 领导科学. 2018(36)
[2]精准监管与嵌入式扶贫中的“微腐败”治理——基于广东经验的考察[J]. 蒋红军,吴嘉琪. 中州学刊. 2018(11)
[3]基层扶贫官员腐败的内在逻辑与治理路径[J]. 靳涛. 廉政文化研究. 2018(05)
[4]从严整治“微腐败” 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以四川省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例[J]. 任中平,马忠鹏. 理论与改革. 2018(02)
[5]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干部的“微腐败”及其治理路径[J]. 周师. 理论导刊. 2018(01)
[6]从礼俗到法治:基层政治生态运行的秩序变迁[J]. 马华,王红卓. 求实. 2018(01)
[7]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 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J]. 习近平. 党建. 2017(07)
[8]“微腐败”滋生的政治文化根源及治理对策[J]. 卜万红. 河南社会科学. 2017(06)
[9]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J]. 习近平. 党史纵横. 2016(08)
[10]农村党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与基层政治生态优化[J]. 何金凤,王晓荣. 理论学刊. 2016(03)
本文编号:3089418
【文章来源】:河南社会科学. 2020,28(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我国基层扶贫领域的政治生态理论分析框架
(1)基层扶贫政策制度的失灵引发微腐败。基层扶贫是一项全面的工程,包含了对扶贫目标群体、扶贫过程和扶贫效果的多方面要求。我国基层扶贫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相关经验,但具体的扶贫工作管理制度和考核问责制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基层扶贫制度政策在扶贫对象确定和项目安排上存在模糊性,给部分官员在落实政策上留下了任意解释的空间。第二,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政策存在漏洞,使贪腐官员在资金利用上有机可乘,钻制度空子的现象屡禁不绝。第三,基层扶贫政策内容与政策执行之间客观上存在偏差,为公职人员以“变通”手段借机敛财创造了条件。第四,基层扶贫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些官员在落实扶贫政策中滥用审核审批权力来为自己和亲戚朋友谋取私利,对实际扶贫和脱贫效果视而不见。(2)基层农村正式制度的虚置导致微腐败。“制度虚置”是指显规则虚置、潜规则盛行的一种现象,这是政治生态不良的根本问题所在[13]。在基层扶贫领域,除了正式制度(显规则)外,还存在着乡规民约、风俗习惯、道德风范等隐性的非正式制度规则(潜规则),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间呈现出相互交织渗透的关系。在乡镇和村级组织不完全具备基层政治秩序的主导权威性的情况下,非正式制度秩序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力[14]。非正式制度形成了乡村的社会文化土壤,在基层经济发展、文化生活、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但非正式制度的介入也容易割裂甚至消解正式制度的权威,造成正式制度虚置、腐败行为发生。在正式制度被虚置的情况下,一些村干部不惜损害贫困户的利益,参与到“假扶贫”的勾当中以权谋私、关照亲友、截留私分;某些公职人员彼此结成“帮派”“圈子”,在扶贫中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假公济私。在农村社会,非正式制度正在侵蚀着正式制度的权威性,引发制度虚置,造成了基层扶贫领域微腐败治理的困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层扶贫干部“微腐败”行为分析与精准治理[J]. 殷路路,李丹青. 领导科学. 2018(36)
[2]精准监管与嵌入式扶贫中的“微腐败”治理——基于广东经验的考察[J]. 蒋红军,吴嘉琪. 中州学刊. 2018(11)
[3]基层扶贫官员腐败的内在逻辑与治理路径[J]. 靳涛. 廉政文化研究. 2018(05)
[4]从严整治“微腐败” 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以四川省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例[J]. 任中平,马忠鹏. 理论与改革. 2018(02)
[5]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干部的“微腐败”及其治理路径[J]. 周师. 理论导刊. 2018(01)
[6]从礼俗到法治:基层政治生态运行的秩序变迁[J]. 马华,王红卓. 求实. 2018(01)
[7]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 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J]. 习近平. 党建. 2017(07)
[8]“微腐败”滋生的政治文化根源及治理对策[J]. 卜万红. 河南社会科学. 2017(06)
[9]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J]. 习近平. 党史纵横. 2016(08)
[10]农村党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与基层政治生态优化[J]. 何金凤,王晓荣. 理论学刊. 2016(03)
本文编号:3089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089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