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微腐败”的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基于吉林
发布时间:2021-07-21 16:3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村官"微腐败"逐渐成为阻碍乡村治理水平提高的主要病原体,其所具有的隐蔽性、对价性以及迷惑性特征使此类腐败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与处理,村民对村官"微腐败"也往往采取一种集体沉默甚至宽容默许的态度,村官"微腐败"的治理迫在眉睫。对村官"微腐败"进行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并阐述其生成机理,由此提出社会治理调适路径,以期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20,(27)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理论现状
二、村官“微腐败”的概念界定
(一)隐蔽性
(二)对价性
(三)迷惑性
三、村官“微腐败”的生成机理
(一)行政与自治在农村的边界模糊
(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同级监督不力
(三)不反抗的清醒——村民的“集体沉默”
(四)“德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普遍缺位
四、村官“微腐败”的治理路径
(一)明晰行政与自治的边界,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
(二)明确村监委会职责任务,有效发挥同级监督功能
(三)推动村民树立对“微腐败”零容忍的认知
(四)通过“德治”提高村官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县级监察委治理基层“微腐败”:实践价值、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J]. 吕永祥,王立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村务监督与微腐败治理[J]. 任建明. 人民论坛. 2018(21)
[3]我国基层官员“微腐败”的生成机理、发展逻辑及其多中心治理[J]. 李靖,李春生. 学习论坛. 2018(07)
[4]改善基层政治生态必须治理“微腐败”[J]. 杜治洲.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6(11)
[5]沉默抑或暴力:警惕民众政治心态的两极化[J]. 于建嵘. 探索与争鸣. 2015(11)
[6]论“小官贪腐”问题的体制与机制根源——以乡村治理制度为中心[J]. 周庆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5)
[7]论农村村民政治冷漠的成因及消解[J]. 张劲松,骆勇. 理论探讨. 2006(05)
本文编号:3295385
【文章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20,(27)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理论现状
二、村官“微腐败”的概念界定
(一)隐蔽性
(二)对价性
(三)迷惑性
三、村官“微腐败”的生成机理
(一)行政与自治在农村的边界模糊
(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同级监督不力
(三)不反抗的清醒——村民的“集体沉默”
(四)“德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普遍缺位
四、村官“微腐败”的治理路径
(一)明晰行政与自治的边界,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
(二)明确村监委会职责任务,有效发挥同级监督功能
(三)推动村民树立对“微腐败”零容忍的认知
(四)通过“德治”提高村官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县级监察委治理基层“微腐败”:实践价值、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J]. 吕永祥,王立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村务监督与微腐败治理[J]. 任建明. 人民论坛. 2018(21)
[3]我国基层官员“微腐败”的生成机理、发展逻辑及其多中心治理[J]. 李靖,李春生. 学习论坛. 2018(07)
[4]改善基层政治生态必须治理“微腐败”[J]. 杜治洲.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6(11)
[5]沉默抑或暴力:警惕民众政治心态的两极化[J]. 于建嵘. 探索与争鸣. 2015(11)
[6]论“小官贪腐”问题的体制与机制根源——以乡村治理制度为中心[J]. 周庆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5)
[7]论农村村民政治冷漠的成因及消解[J]. 张劲松,骆勇. 理论探讨. 2006(05)
本文编号:3295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29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