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社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发布时间:2017-07-04 06:19
本文关键词:新青年社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摘要】:《新青年》杂志是二十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进步报刊之一。新青年社是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的一个以作者群为主体的新青年同人群体。本文以新青年社为起点,研究新青年社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二者之间的联系。本文正文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新青年社及其演变的过程。首先简单介绍新青年社,根据《新青年》杂志编辑地址的变迁、作者群及其性质的演变,详细阐述新青年社同人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和新青年社性质的变迁两个方面。 第二部分:论述新青年社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详细论述新青年社是如何初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在新青年社的影响下,《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晨报》副刊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以及新青年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措施。 第三部分:论述新青年社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成长。主要以新青年社的主帅陈独秀和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经历为主线,进而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第四部分:论述了新青年社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关系。主要是新青年社在组织、思想和干部上为中共的创建奠定了基础。首先出现了新青年社主帅“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局面,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帮助和指导各地方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新青年社促进了中共“一大”的召开,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新青年社 马克思主义 先进社团 中国共产党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231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一、选题背景9
- 二、选题意义9-10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一、研究现状10-14
- 二、研究趋势14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6
- 一、研究思路14-15
- 二、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新青年社及其演变16-27
- 第一节 新青年社16-18
- 第二节 新青年社同人的演变18-23
- 一、安徽同人阶段18-19
- 二、北京同人阶段19-21
- 三、上海同人阶段21-22
- 四、同人阶段的结束22-23
- 第三节 新青年社性质的演变23-27
- 一、民主主义性质阶段23-24
- 二、统一战线性质阶段24-25
- 三、社会主义性质阶段25-27
- 第三章 新青年社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7-36
- 第一节 新青年社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27-29
- 第二节 报刊是新青年社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29-31
- 第三节 新青年社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主要举措31-36
- 一、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31-32
- 二、创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32-33
- 三、开展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争33-34
- 四、向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34-36
- 第四章 新青年社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成长36-45
- 第一节 新青年社引领中国思想前进的方向36-38
- 一、新青年社引领了新文化运动36-37
- 二、新青年社影响了一批具有革命意识的知识分子37-38
- 第二节 新青年社内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成长38-42
- 第三节 新青年社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42-45
- 第五章 新青年社与中共组织的创建45-53
- 第一节 新青年社与中共创建的最初酝酿45-46
- 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45
- 二、“南陈北李”对建党的准备与酝酿45-46
- 第二节 新青年社与中共早期组织创立46-50
- 一、新青年社与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建立47-48
- 二、新青年社与北京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48
- 三、新青年社与各地的建党活动48-50
- 第三节 新青年社与中共的正式成立50-53
- 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设计者51-52
- 二、上海同人保证“一大”的顺利召开52-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攻硕期间科研成果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崇善;;党的第一个地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2 蒋成德;;瞿秋白——“忠实的共产党员编辑”(上)[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邓沛;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中译本[J];党史博采;2001年12期
4 散木;;陈独秀在“五四”后的第一次被捕案[J];党史博览;2008年01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洪敏;新青年社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16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516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