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定州市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村干部是最基层、最庞大、最重要的一个管理群体,广大村干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村干部将党和政府同广大村民连接在一起,是二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党和政府管理农村事务的代理人、各项政策的执行者,还是维护广大村民权益的当家人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人。因此,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村干部激励机制,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保证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先阐述了村干部、激励、激励机制等相关概念,以定州市为例,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从报酬机制、声誉机制、保障机制、发展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五个方面对定州市村干部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重点对定州市村干部激励机制的特色、激励机制存在的系列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村干部 激励 激励机制 定州市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6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导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1.2.1 研究的目的11
- 1.2.2 研究的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的综述12-14
- 1.3.1 国外研究的综述12
- 1.3.2 国内研究的综述12-14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14-15
- 1.4.1 研究的主要思路14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14-15
- 第2章 村干部激励的相关理论15-23
- 2.1 村干部的相关理论15-17
- 2.1.1 村干部的定位15
- 2.1.2 村干部的角色15-17
- 2.2 激励的基本理论17-23
- 2.2.1 激励17-18
- 2.2.2 激励机制18
- 2.2.3 激励理论及启示18-23
- 第3章 定州市村干部激励机制的具体实践23-33
- 3.1 定州市及村干部简介23-25
- 3.1.1 定州市简介23
- 3.1.2 定州市村干部的现状23-25
- 3.2 定州市村干部激励机制的现状25-30
- 3.2.1 薪酬机制—提高工资待遇,考核绩效挂钩25-26
- 3.2.2 声誉机制—进行表彰宣传,,营造正面氛围26-27
- 3.2.3 发展机制—开展考试和培训,畅通晋升通道27
- 3.2.4 保障机制—保险补贴交织,构建保障网络27-29
- 3.2.5 监督制约机制—兼用负面激励,监督制约协调29-30
- 3.3 定州市村干部激励机制的创新—支部书记享受参公待遇30-33
- 3.3.1 实施背景30
- 3.3.2 具体内容30-31
- 3.3.3 运行现状31-32
- 3.3.4 政策实施的效果32-33
- 第4章 定州市村干部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33-42
- 4.1 定州市村干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33-37
- 4.1.1 物质激励效用失调33-34
- 4.1.2 精神激励作用弱化34-35
- 4.1.3 发展激励严重受阻35
- 4.1.4 保障机制发展滞后35-36
- 4.1.5 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36-37
- 4.2 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37-42
- 4.2.1 理念层面分析—激励理念存在误区37-38
- 4.2.2 制度层面分析—激励制度不够完善38-40
- 4.2.3 操作层面分析—机制执行出现偏差40-42
- 第5章 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的对策42-50
- 5.1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42-43
- 5.1.1 加大财政对村干部薪酬的投入力度42
- 5.1.2 整体提高村干部的薪酬收入水平42-43
- 5.1.3 完善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的制度43
- 5.2 健全声誉激励机制43-45
- 5.2.1 完善信息公开与沟通机制44
- 5.2.2 扩大先进模范的影响力44-45
- 5.2.3 增强情感激励的效用45
- 5.3 创新政治激励机制45-46
- 5.3.1 在优秀村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45
- 5.3.2 实行农村干部交流制度45-46
- 5.3.3 建立村干部在乡镇锻炼的制度46
- 5.3.4 建立科学、实用的培训制度46
- 5.4 健全保障激励机制46-48
- 5.4.1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46-47
- 5.4.2 建立村干部医疗补充保障机制47
- 5.4.3 健全离任干部补贴制度47-48
- 5.5 强化监督制约激励机制48-50
- 5.5.1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48
- 5.5.2 注重合理运用考评结果48
- 5.5.3 构建完善的监督网络48-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52-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养老保险将全面覆盖[J];兵团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2 陈建忠;沪企业注册须办养老保险登记[J];两岸关系;2000年10期
3 ;英国:人人参加养老保险[J];领导决策信息;2000年07期
4 方毓棠;积极稳妥推进私营企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查恩铭;邹世斌;;建立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浅探[J];军事经济研究;2000年02期
6 松曰天;;国家对在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职工的养老保险有何规定?[J];北京工人;2000年02期
7 吕有林;养老保险目标模式的选择与实现对策——关于构建完善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报告[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11期
8 王放;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9 尹丹莉;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10 ;省直及中央驻长部分单位养老保险启动[J];学习导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敏;王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的选择[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2 杨倩;;完善养老保险 促进西部大开发[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0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张崇甫;;养老保险基金形成的三种形态[A];江苏省劳动学会换届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何文炯;金皓;尹海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5 叶汉雄;;我国区域基本养老保险协调发展问题探讨[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詹群力;;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邹德新;;运动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8 廖文根;;“2010两会调查”:“养老保险”最受关注[A];激辩“新养老策论”[C];2010年
9 宋雅静;;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问题探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老年医学与康复学术大会资料汇编[C];2012年
10 刘胜军;;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模式经验及启示[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老年医学与康复学术大会资料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民;强卫: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是趋势[N];中国保险报;2006年
2 张晶邋聂志良;龙南3000多农民参加养老保险[N];江西日报;2007年
3 李大洪;养老保险的法律途径[N];辽宁日报;2007年
4 王更;全市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成效显著[N];石家庄日报;2007年
5 高丽;以人为本是做好养老保险的根基[N];延安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宗国邋潘涓;我市建立企业养老保险征缴联席会议制度[N];菏泽日报;2008年
7 张志芳;我市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提前实现“过半”目标[N];张家界日报;2008年
8 记者 张春昌;全市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会议召开[N];天水日报;2008年
9 记者 冯雪玉 通讯员 乔凤春 王艳丽;巴林左旗 1.72万名在职职工享受养老保险[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10 记者 张俊德;我市村干部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N];张掖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平;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政策选择[D];山东大学;2008年
2 段家喜;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马云超;交易费用视角下的养老保险流动性损失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胡劲松;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戚晓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王爱华;基于领取系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城乡转续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龙腾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李毅;养老保险购买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9 李姗;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张松;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晓叶;上海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经济学分析(1978-2005)[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倩;养老保险影响劳动者工作流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刘勇;法文化视野中的中德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4 崔燕;中日养老保险制度的法社会学解读[D];山西大学;2008年
5 姚艮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08年
6 杨洋;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王媛;我国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学丽;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9 崔婕;关于统筹我国城乡养老保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颜志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2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54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