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吉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8 19:40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吉林省 农村 基层党组织 建设 问题


【摘要】: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是夯实基层基础的最前沿,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建设任务大多是由党的基层组织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来完成的。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才能让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是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新农村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吉林省洮南市安定镇基层党组织为例,研究新形势下吉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问题,以期为吉林省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等;第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关理论,阐述农村基层党组织相关概念及工作职责等;第三部分我省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洮南市安定镇基层党组织调查,分析我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加强吉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提出我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论,对论文进行了整体回顾。
【关键词】:吉林省 农村 基层党组织 建设 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26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前言8-12
  • 1.1 研究目的8
  • 1.2 研究意义8-9
  • 1.3 研究动态9-11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11
  • 1.5 创新之处11-12
  • 第二章 相关理论12-17
  • 2.1 农村基层党组织12-13
  • 2.1.1 农村基层党组织定义12
  • 2.1.2 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责12-13
  • 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基础13-14
  • 2.2.1 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党组织建设的理论13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党组织建设的理论13-14
  • 2.3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14-17
  • 2.3.1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组织保证14-15
  • 2.3.2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15
  • 2.3.3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15-17
  • 第三章 吉林省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17-26
  • 3.1 吉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17-19
  • 3.1.1 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17-18
  • 3.1.2 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18
  • 3.1.3 村级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18
  • 3.1.4 农村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带富本领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18-19
  • 3.2 当前吉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19-22
  • 3.2.1 党组织干部领导方式不科学,领导水平不高20-21
  • 3.2.2 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低,模范带动作用不强21
  • 3.2.3 村党组织发展缺乏后备干部、后备人才的支持21-22
  • 3.2.4 工作上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现象22
  • 3.3 吉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22-26
  • 3.3.1 党组织领导方式不科学,,领导水平不高的原因22-23
  • 3.3.2 党员队伍整体素偏低的原因23-24
  • 3.3.3 缺乏后备干部、后备人才的原因24
  • 3.3.4 农村党组织重经济、轻党建的原因24-26
  • 第四章 新形势下加强吉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建议26-33
  • 4.1 突出抓好村党支部建设,全面提升执政能力26-28
  • 4.1.1 积极探索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选拔和管理方式26
  • 4.1.2 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转变党支部职能26-27
  • 4.1.3 规范管理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7
  • 4.1.4 切实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综合素质27-28
  • 4.2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综合素质28-29
  • 4.2.1 要不断壮大党员队伍28-29
  • 4.2.2 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着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29
  • 4.3 加强后备干部、后备人才的储备与培养29-30
  • 4.3.1 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吸引优秀人才29-30
  • 4.3.2 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实行村级后备干部、人才管理制度30
  • 4.4 落实责任、整合资源、创新组织生活,党建与经济协调发展30-33
  • 4.4.1 各级组织高度重视,上下联动落实责任30
  • 4.4.2 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财力物力配置30-31
  • 4.4.3 统筹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格局31
  • 4.4.4 探索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31-33
  •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7
  • 附录37-3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朝峰;中国共产党对灾荒的认识(1921—1949)[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林全民;;第五次反“围剿”研究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姚尚右;;抗战时期安徽抗日民主根据地干部教育述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张东洁;郭跃军;刘福会;孟祥德;;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年03期

5 李德全;;试析《论新阶段》中的党的建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6 周青山;张闻天与党的反官僚主义斗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宋进;挈其瑰宝 绝其淄磷——抗战时期中共与三民主义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徐凤月;刘英英;;建国前中国共产党资本主义观的回顾与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9 高丽红;;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历史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任春平;邓建兴;;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思平;;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2 李格;;毛泽东筹建中央人民政府的计划和基本原则[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叶张瑜;;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永君;王晓书;;建国初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思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敏先;曹冬梅;;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抉择和设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程珂;;再论建国前夕毛泽东对美国的和解努力[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贵田;;论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原因及利弊得失[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杨志和;肖纯柏;;延安精神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动力源泉[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9 王彦民;;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弊病[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10 陈廷湘;吴燕;;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与抗战民众动员[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高璐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潘祥超;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黄西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少数民族参加国家代议机构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周耀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刘彦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基础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梅学霞;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5 胡涵;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贾慧;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当代启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阳;刘少奇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鲁婉莹;传播媒介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D];河南大学;2011年

9 陈兰;党章中党的性质表述的变化及启示[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49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749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8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