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塑造与政治动员:“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政治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31 20:05
本文关键词:典型塑造与政治动员:“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政治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典型塑造 “农业学大寨” 政治动员 国家治理
【摘要】:树典型即典型塑造,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奉行的一种工作方法与国家治理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了达到特定的政治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领域树立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这些典型也发挥了其导向与示范功能,达到了对整个社会的动员、控制和整合的目的,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目标。然而这样一种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治理方式,却没能够得到中国政治学者的广泛关注和专门研究。本文选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领域里树立的一个生产典型——大寨作为研究对象,以典型塑造和政治动员为理论基础,采用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大量史实资料,对大寨典型的发现、培育、树立、宣传以及“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政治动员过程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力求从政治典型塑造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农业学大寨”运动,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塑造行为进行总结与反思,发现其优点和缺陷,最终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一点历史启示。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起源,并对典型塑造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概括,随后指出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的重点与不足,为全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第二章主要介绍大寨政治典型的发现、培育和树立过程。首先分析了大寨典型是如何从地方到中央一步步进入政治视野,被树立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并指出大寨典型的塑造暗含着国家政治动员的需要,国家希望塑造大寨典型,通过发挥这一农业生产典型和集体化典型的功能,进而调动人民群众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积极发展生产,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其次阐述了大寨典型的树立过程,考察了国家树立大寨典型的三种方式。 第三章主要从权威、媒体、组织、文艺四个方面论述了“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动员,并指出大寨政治典型学习运动的全面展开,体现了国家全方位政治动员策略的运用。权威动员拉开了大寨政治典型学习运动的序幕;政治化的媒体动员,使得大寨政治典型得到大规模宣传;组织化的动员,保证了大寨政治典型学习运动的开展;文艺作品即文艺动员使得大寨政治典型得到艺术升华。并肯定了这四种动员策略在大寨典型塑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四章介绍大寨政治典型的形象塑造与国家政治动员的内涵变迁过程,指出大寨政治典型的形象塑造变化反映了国家政治动员的内涵转变。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国家政治动员的内容和目标发生了变化,因而对塑造典型的政治意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从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典型的大寨经验,到学习阶级斗争典型的大寨经验,学大寨运动也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变成了一场强制性的政治运动。 结论部分对典型塑造行为进行理论概括与归纳,指出典型塑造作为国家实施政治动员的重要方式,构成了动员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并对这种以树典型为主要方式、通过政治动员最终完成国家治理目标的运动式治理方式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最后本文指出,典型塑造并不具有普适性和不变性,面对新时期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作为一种传统治理方式,这种以树典型为主要策略的运动式治理,必须适时做出调整,才能够重新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成为有效的治理工具。 总之,本论文运用典型塑造和政治动员的基本理论来重新审视“农业学大寨”运动,通过对大寨典型的发现、培育、树立、宣传以及“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动员过程的分析,展现了一个全国性政治典型塑造过程中所隐藏的国家政治动员的运作逻辑,最后得出典型塑造构成了动员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的结论。并对以典型塑造为主要策略、通过政治动员达到国家治理目标的运动式治理方式提出了四点调整建议。由此,我们不仅更加直观地洞悉了典型的生成运作机制及其政治价值,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典型塑造行为的实质,而且还深化了对这种以树典型为主要策略、并通过政治动员进而达到国家治理目标的运动式治理方式的认识。最终实现了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历史启示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典型塑造 “农业学大寨” 政治动员 国家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5;D630;D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缘起10-11
- 1.2 文献综述11-17
- 1.2.1 关于“典型塑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2.2 关于“大寨”的相关研究16-17
- 1.3 研究方法17
- 1.4 研究重点17-20
- 第2章 大寨的故事:一个政治典型的成长历程20-32
- 2.1 关于政治典型的理论概述20-21
- 2.1.1 政治典型20
- 2.1.2 政治典型的塑造20-21
- 2.2 大寨村的事迹21-23
- 2.3 大寨政治典型的培育23-28
- 2.3.1 农业生产典型的培育:山西省发现大寨23-26
- 2.3.2 进入毛泽东视野的大寨村26-28
- 2.4 全国性政治典型的树立28-32
- 2.4.1 领导视察29
- 2.4.2 发出学习号召29-30
- 2.4.3 领导接见30-32
- 第3章 “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学习运动中的政治动员32-46
- 3.1 关于政治动员的理论概述32-34
- 3.1.1 政治动员32-33
- 3.1.2 政治动员的策略33-34
- 3.2 权威动员:大寨政治典型学习运动的开启34-35
- 3.3 媒体动员:大寨政治典型的大规模宣传35-38
- 3.4 组织动员:大寨政治典型学习运动的展开38-40
- 3.5 文艺动员:大寨政治典型的艺术升华40-46
- 第4章 大寨政治典型的形象塑造与政治动员的内涵变迁46-54
- 4.1 政治典型的形象塑造与国家政治动员的内涵46-48
- 4.2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典型的大寨(1965—1966)48-50
- 4.3 作为阶级斗争典型的大寨(1966—1976)50-54
- 第5章 结论:典型塑造、政治动员与现代国家治理54-60
- 5.1 典型塑造构成了动员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54-55
- 5.2 典型塑造与现代国家治理方式的创新55-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昭国;;“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传播及历史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苗春凤;;论中国社会的树典型活动——社会评价论的视角[J];桂海论丛;2009年01期
3 光梅红;;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述评[J];古今农业;2008年03期
4 苗春凤;;社会文化变迁视野下的树典型活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张婧;;劳动模范:在道德与权力之间——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一种道德教育制度[J];开放时代;2007年02期
6 杨丽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动员及其效力——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王醒;;大寨新闻史略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吴志军;“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概况与评价[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张昭国;;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反行为”及社会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董颖鑫;;典型范畴的历史之旅:基于政治维度的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春凤;典型中国——当代中国社会树典型活动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7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76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