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大跃进”发动的国际因素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09 04:26

  本文关键词:“大跃进”发动的国际因素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大跃进” 国际因素 毛泽东 中共中央 分析


【摘要】:1950年代末,为了迅速改变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诸多国际因素对于“大跃进”运动的发动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探讨这些国际因素与“大跃进”运动的复杂关联,对于深化“大跃进”运动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大跃进”运动发动的第一个国际因素是19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使得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及时作出了短时期内不会爆发世界大战的判断,中共中央认为,抓住这个有利但有限的时机,以最快速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可以在世界大战爆发时做好充分准备,占居主动地位。由此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影响“大跃进”运动发动的第二个国际因素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敌对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采取封锁、保卫、遏制等政策把社会主义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内。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历史教训中敏锐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政权的稳固、人民的安康幸福,,中共中央认为要丢掉依赖外国的思想,号召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解放思想、发愤图强,创造一条超常规发展的“大跃进”道路。 影响“大跃进”运动发动的第三个国际因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共中央洞察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工作重点要向技术革命转移。遗憾的是,在1957年反右运动后,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总体上失去了信任,试图主要依靠工农群众进行技术革命,推动生产的“大跃进”。 影响“大跃进”运动发动的第四个国际因素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爆发。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对中共领导人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从中看到了照搬苏联经验的弊端和后果,明确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以苏为鉴”,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另一方面,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具有严重的负面作用,会在国际共运中引起连锁反应,波匈事件就是例证。匈牙利事件后,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警惕修正主义倾向。“以苏为鉴”,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改变原来的思路,应当借鉴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如政治挂帅、群众运动等,只有这样做才能够避免修正主义,促使社会主义发展得又快又好。这也就是“大跃进”运动的基本战略。 影响“大跃进”运动发动的第五个国际因素是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赶超浪潮。新中国成立之初特别是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经济建设的赶超浪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不能在赶超浪潮中落后;只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就可以实施超英赶美战略,实现后来居上。 上述五个方面是促成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大跃进”决策的主要国际因素。可以发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这些国际因素的研判和应对,有些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有些是片面的,有些则是错误的。“大跃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做到正确研判和应对国际形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弘扬和发展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关键词】:“大跃进” 国际因素 毛泽东 中共中央 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5
  • (一) 选题动机11
  • (二) 研究现状11-12
  • (三) 框架结构12-13
  • (四) 研究方法13
  • (五) 创新之处13-15
  • 一、 国际局势趋向缓和15-21
  • (一)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15-17
  • 1、 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国际背景15
  • 2、 日内瓦协议达成的过程15-16
  • 3、 日内瓦会议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定16-17
  • (二) 万隆会议的召开17-18
  • 1、 万隆会议发起的时代背景及成果17
  • 2、 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17-18
  • (三) 中央对国际局势的分析18-21
  • 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包围和封锁21-25
  • (一) 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21-22
  • 1、 美国的孤立敌视导致我国“一边倒”外交政策21
  • 2、 抗美援朝导致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21-22
  • (二) 中央对美国政策的判断与应对22-25
  • 1、 担心落后就要挨打,下决心实行赶超战略22-23
  • 2、 丢掉幻想,自力更生,力图创造建设奇迹23-25
  •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25-31
  • (一)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过程及其发展状况25-26
  • 1、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25
  • 2、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状况25-26
  • 3、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远影响26
  • (二) 中共中央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的应对26-31
  • 1、 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26-27
  • 2、 提出工作重点向技术革命转移27-31
  • 四、 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31-39
  • (一)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31-32
  • (二) 波匈事件的发生32-35
  • 1、 波兰事件32-33
  • 2、 匈牙利事件33-35
  • (三) 中共中央的反应和思考35-39
  • 1、 “以苏为鉴”,反对教条主义35-36
  • 2、 从反对教条主义到反对修正主义36-39
  • 五、 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赶超浪潮39-43
  • (一) 苏共的赶超战略39-40
  • (二) 朝鲜和东欧的赶超浪潮40
  • (三) 中共中央的应对:提出“超英赶美”目标40-43
  • 结论43-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海儆;郑德荣;;“大跃进”期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总结[J];党的文献;2009年02期

2 赵士刚;“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陈云经济思想及其意义[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3期

3 刘建国;社会主义阵营的赶超浪潮与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发生[J];江汉论坛;2000年04期

4 王萌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顺利发动的几个因素浅析[J];理论观察;2001年05期

5 崔广陵;急功冒进型的社会心理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J];理论学刊;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818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818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f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