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06:38

  本文关键词: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刘少奇 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 当代启示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刘少奇不仅长期参加了革命实践,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内公认的理论家之一。他运用与列主义理论把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实践经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新民主主义社会学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尝试对其作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以及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历史轨迹、特征分析、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等四个方面。第一章从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能性两方面来阐述。必然性涉及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两个时期: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发展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各项事业,才能积蓄力量打败国内外敌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必须确保人民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才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可能性从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长期参加革命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二章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及其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发展的历史逻辑把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发展的轨迹划分为五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刘少奇积极领导安源工人运动,把工人团结在俱乐部周围,教育工人要认清自己的阶级地位,合理争取经济和政治权利,俱乐部实际执行了革命政权机关的职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对革命根据地私营企业中的“左”的现象、国有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中的不正常现象、苏区阶级工会问题以及查田运动的“左”的错误提出了苏区划分工会会员的标准、根据地不能照搬苏联劳动法、查田就是查阶级进行阶级分析等观点。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他指出,政治上,抗日民主政权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主性;经济上,必须统筹兼顾,发展生产;文化上,发展教育必须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民族觉悟。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刘少奇制定土地改革的策略,注重发挥五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并构想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步骤。建国初期,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发生了转变。它开始于1951年9月召开的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到1954年2月6日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时,此思想彻底改变。刘少奇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农民个体经济看法的改变、过渡时间长短的改变、对私营工商业态度的改变。第三章对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第二部分论证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是阶段性与过渡性的辩证统一;第三部分阐明此思想有利于中国稳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第四章对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进行分析。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来源。他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必须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大幅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我们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我们必须时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何事情都不能冲淡这个主题。
【关键词】:刘少奇 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 当代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3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3
  • 绪论13-21
  • (一) 研究意义13-14
  • (二) 研究综述14-19
  • (三) 研究方法19-20
  • (四) 创新点20-21
  • 一、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21-29
  • (一)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21-26
  • (二)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26-29
  • 二、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历史轨迹29-50
  • (一) 中共创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认识29-32
  • (二) 土地革命时期的认识32-37
  • (三) 抗日战争时期的认识37-42
  • (四) 新中国建立前后的认识42-45
  • (五) 建国初期的认识45-50
  • 三、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50-61
  • (一) 特殊国情决定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50-54
  • (二) 革命阶段性与过渡性相统一原则的运用54-57
  • (三) 多种经济发展有利于稳步过渡到社会主义57-61
  • 四、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61-71
  • (一)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61-65
  • (二)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当代启示65-71
  •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8
  • 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78-79
  • 后记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艳青;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01年12期

2 李荃辉;浅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传承和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05期

3 杨淑英,刘根华;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年06期

4 裴育萍;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5 吴珏;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6 张秀云;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2年03期

7 项东;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联系和区别[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王敦琴,蒋辉明;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4期

9 崔晓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回归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项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特点新探——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原因的另一种解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振祥;;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2 任学岭;裴巧燕;康小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提前过渡原因浅析[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鲁振祥;;刘少奇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几个问题的考察[A];刘少奇百周年纪念——全国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1998年

4 王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郑学祥;;略论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A];刘少奇与新中国建设[C];1993年

6 沈雁昕;;三大改造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终结——关于毛泽东批评“确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秩序”的思考[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2年(上)[C];2013年

7 乔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形态、历史方位及其基本政治元素辨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韦玲;;浅析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9 王智;;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与现代中国的跨越之路[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10 董长芝;;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社会[A];毛泽东邓小平与现代中国——中国现代史学会与中共永定县委、永定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术讨论会重要讲话与论文选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久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几个研讨热点[N];北京日报;2010年

2 荣维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出版[N];光明日报;2002年

3 刘辉;新民主主义研究之新进展[N];北京日报;2002年

4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初级阶段理论”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总方案[N];北京日报;2011年

5 荣维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简评[N];人民日报;2002年

6 ;十三大以后党史研究中的一股强劲思潮[N];学习时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张原;“听·跟·走”[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南京大学哲学系 张亮;历史唯物主义创新需要自觉的本土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李捷;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必备的工具书[N];光明日报;2013年

10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 何鲁丽;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向群;新中国的社会性质转变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郑国瑞;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启莲;论新民主主义社会[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晓波;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依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乔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庆宝;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鲁法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反思[D];山东大学;2008年

6 徐长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传承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艺敏;试论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中断的原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8 潘立昀;论刘少奇对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若干理论贡献[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9 徐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前转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

10 陈学锦;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18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818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b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