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布时间:2017-09-20 19:13
本文关键词:《新青年》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革命刊物之一,它由陈独秀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历经了十一个春秋,最终在1926年停刊。《新青年》最初办刊的主旨是开启民智,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转而关心社会,讨论“国命存亡”之大政,继而演变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它是最先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之一,凭借其在五四时期强大的号召力,迅速的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新青年》为宣传阵地,,“开始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探讨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任务、目标和前途等基本问题,实现了党的战略和策略的第一次转变。” 文章从第二部分从《新青年》创刊的时代背景入手,详细阐述了《新青年》从致力于思想启蒙的杂志演变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的主客观因素,及培养了中国本土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部分讲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在《新青年》上自发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理论。这包括传播唯物史观学说、政治经济学原理、阶级斗争学说等。 第四部分介绍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新青年》为思想阵线,在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以及“科学与玄学派”的论战中对有关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阐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最初的“自发宣传”到“努力与实际结合”的重要转变。 第五部分讲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的《新青年》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关系的探索、国民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国民革命的同盟军、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第六部分结语,总结了《新青年》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革命期刊之一,在中国思想启蒙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新青年》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0
- (一) 研究的缘由7
- (二)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新青年》相关的几个问题7-8
- (三) 研究现状8-10
- 一、 《新青年》培育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土壤10-15
- (一) 《新青年》从致力于思想启蒙演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10-13
- (二) 《新青年》养成了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13-15
- 二、 《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介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先声15-19
- (一) 《新青年》重点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学说15-16
- (二) 《新青年》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16-18
- (三) 《新青年》传播了阶级斗争学说18-19
- 三、 《新青年》在论争中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释19-31
- (一) 《新青年》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争: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阐释19-23
- 1. 《新青年》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论争的缘起19-20
- 2. 《新青年》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论争的主要内容20-23
- (二) 《新青年》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对无产阶级专政及阶级斗争理论的阐释23-26
- 1. 《新青年》与无政府主义论争的主要内容23-26
- 2. 《新青年》与无政府主义论争中阐述的主要论点26
- (三) 新青年参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对唯物史观理论的实践26-31
- 1. 《新青年》对玄学派“唯意志论”的驳斥27-28
- 2. 《新青年》对科学派的“科学万能论”进行了批判28-31
- 四、 《新青年》关于中国革命问题初步回答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31-37
- (一) 《新青年》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探索的阐释31-35
- 1. 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31-32
- 2. 关于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32-33
- 3. 关于农民是国民革命的同盟军问题33-34
- 4. 关于统一战线问题34
- 5. 关于革命的武装斗争问题34-35
- (二) 《新青年》对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探索35-37
- 结语37-39
- 参考文献39-41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41-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欧阳哲生;;新发现的一组关于《新青年》的同人来往书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周训芳;论二十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
3 胡成;;二十世纪初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思想矛盾[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4 张静如 ,姜庆明 ,孙文建;《新青年》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J];齐鲁学刊;1983年02期
5 朱培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青年》[J];实事求是;1983年Z1期
本文编号:889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88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