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创新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创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联网时代 政党变革 中国共产党 社会整合机制
【摘要】:近20多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深刻影响当前中国社会变迁。本论文重点研究的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机制面临什么挑战?如何进行社会整合机制创新?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述评国内外关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迁、社会整合机制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第二部分,分析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迁。第三部分,分析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第四部分,提出互联网时代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基本思路。第五部分,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的具体举措建议。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会解构和重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及维持这种结构所依赖的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对社会五个子系统(技术系统、人际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政治系统)内各个社会要素进行了解构和重组,从技术系统的“信息重组”,到人际系统的“关系重组”、经济系统的“资源重组”,再到文化系统的“价值重组”、政治系统的“权力重组”等。在这个社会要素解构和重组的过程,使中国共产党原有的社会整合机制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系统,数字孤岛面临“信息重组”带来的集聚压力;人际系统,组织模式面临“关系重组”带来的管理困境;经济系统,发展模式面临“资源重组”带来的转型渴望;文化系统,主流思想面临“价值重组”带来的多元挑战;政治系统,政民关系面临“权力重组”带来的新型博弈等。如何解决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呢?基本思路在于“互联网思维”。社会整合机制语境下的“互联网思维”,与商业语境、技术语境的“互联网思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不同,分别是:技术整合机制上,是大集成、大数据、安全性思维;人际整合机制上,是数字化、群组化思维;经济整合机制上,是众筹、众创、共享思维;文化整合机制上,是和而不同思维;政治整合机制上,是政治正确、公众利益、社会底线思维。对应社会整合机制语境下的互联网思维,笔者从社会整合机制的五个维度——技术整合、人际整合、经济整合、文化整合、政治整合,分别提出了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整合机制创新的举措建议:一是技术整合机制创新,建立大集成、大数据、安全性的信息平台;二是人际整合机制创新,建立数字化公民管理及群组化社会动员机制;三是经济整合机制创新,建立众筹、众创的资源激活机制;四是文化整合机制创新,建立和而不同、实时纠偏的价值引导机制;五是政治整合机制创新,建立上通下达、紧密协作的政民互动机制。通过以上五个维度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推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和“善治”。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政党变革 中国共产党 社会整合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2-15
- 1.1.1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互联网发展12-14
- 1.1.2 社会整合机制创新:互联网时代党长期执政的新语境新要求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
- 1.2.1 互联网时代社会变迁相关研究成果概述15-17
- 1.2.2 社会整合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概述17-18
- 1.2.3 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概述18-19
- 1.2.4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19-20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20-21
- 1.3.1 研究思路20
- 1.3.2 研究方法20-21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迁21-27
- 2.1 互联网:对社会要素进行解构和重组的工具21
- 2.2 互联网对社会要素的解构21-23
- 2.2.1 互联网对社会要素解构的五个维度22
- 2.2.2 互联网对社会要素解构的三个层级22-23
- 2.3 互联网对社会要素的重组23-27
- 2.3.1 技术系统: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重组”24
- 2.3.2 人际系统:互联网带来的“关系重组”24-25
- 2.3.3 经济系统:互联网带来的“资源重组”25
- 2.3.4 文化系统:互联网带来的“价值重组”25-26
- 2.3.5 政治系统:互联网带来的“权力重组”26-27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党的社会整合机制面临的挑战27-39
- 3.1 社会整合机制:概念界定27-28
- 3.2 党社会整合机制的五个维度:技术、人际、经济、文化、政治28-31
- 3.3 党的技术整合机制:数字孤岛面临“信息重组”带来的集聚压力31-32
- 3.3.1 数据融合发展的趋势与部门信息孤岛之间的矛盾32
- 3.3.2 信息系统集成的趋势与国家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32
- 3.4 党的人际整合机制:组织模式面临“关系重组”带来的管理困境32-34
- 3.4.1 社会个体流动性增强冲击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33
- 3.4.2 社会个体原子化倾向冲击传统的社会动员模式33-34
- 3.5 党的经济整合机制:发展模式面临“资源重组”带来的转型渴望34-35
- 3.5.1 信息均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34-35
- 3.5.2 信息均权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经济格局的冲击和重构35
- 3.6 党的文化整合机制:主流思想面临“价值重组”带来的多元挑战35-36
- 3.6.1 多元价值的信息爆炸冲击社会个体既有的价值理念36
- 3.6.2 多元价值的无边界传播夹带着敌对势力的精神殖民36
- 3.7 党的政治整合机制:政民关系面临“权力重组”带来的新型博弈36-39
- 3.7.1 互联网的分权性质降低了威权管理的有效性37
- 3.7.2 互联网的分权性质提高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37-39
-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基本思路39-51
- 4.1 互联网思维:一般理论与基本内容39
- 4.2 社会整合机制语境下的互联网思维39-43
- 4.2.1 技术整合机制:大集成、大数据、安全性思维39-40
- 4.2.2 人际整合机制:数字化、群组化思维40
- 4.2.3 经济整合机制:众筹、众创、众享思维40-41
- 4.2.4 文化整合机制:和而不同思维41
- 4.2.5 政治整合机制:政治正确、公众利益、社会底线思维41-43
- 4.3 国内外政党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社会整合机制创新的探索43-51
- 4.3.1 国外政党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社会整合机制创新的探索43-44
- 4.3.2 国内“党建云”系统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社会整合机制创新的探索44-46
- 4.3.3 国内“智慧团建”系统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社会整合机制创新的探索46-51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举措建议51-60
- 5.1 党的技术整合机制:建大集成、大数据、安全性的信息平台51-53
- 5.1.1 大集成:集全国党政社务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大集成平台52
- 5.1.2 大数据:全国数据沉淀、挖掘、研判的大数据分析平台52
- 5.1.3 安全性:建设以信息安全为基础的国家安全保障机制52-53
- 5.2 党的人际整合机制:建立数字化公民管理及群组化社会动员机制53-54
- 5.2.1 数字化:建立数字化的公民管理模式53
- 5.2.2 群组化:建立群组化的社会动员模式53-54
- 5.3 党的经济整合机制:建立鼓励众筹、众创的资源激活机制54-55
- 5.3.1 众筹:建立社会众筹鼓励机制54-55
- 5.3.2 众创:建立社会众创支持机制55
- 5.4 党的文化整合机制:建立和而不同、实时纠偏的价值引导机制55-57
- 5.4.1 和而不同:建立一核多元的价值输送机制56
- 5.4.2 实时纠偏:建立实时纠偏的舆情引导机制56-57
- 5.5 党的政治整合机制:建立上通下达、协作紧密的政民互动机制57-60
- 5.5.1 上通下达:健全“个人——国家”上通下达的利益协调机制57-58
- 5.5.2 协作紧密:健全“个人——国家”协作紧密的社会协同机制58-60
- 结论:互联网时代党的善治60-61
- 参考文献61-64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4-65
- 致谢65-66
- 附件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和谐社会视野下执政党利益整合机制的选择[J];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09期
2 姜卫平;;建立符合转型社会需要的利益整合机制[J];领导科学;2012年36期
3 庞玉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新型整合机制的建构[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3期
4 曹鹿琪;;论党的执政基础与利益整合机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李文钊;蔡长昆;;整合机制的权变模型:一个大部制改革的组织分析——以广东省环境大部制改革为例[J];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02期
6 陈子舜;论体制转换时期的利益整合机制[J];理论与改革;1995年03期
7 侯冬梅;;我国社会整合机制的转换——兼论宗教在社会整合机制建设中的价值[J];理论探讨;2014年03期
8 马西恒;完善整合机制 促进稳定发展[J];党政论坛;1999年03期
9 唐月娥;;建立和谐社会的力量整合机制[J];学习导报;2006年09期
10 钟冬生;李力东;;党员民主听证会:转型期的非公企业利益整合机制创新——以浙江萧山为个案[J];学术论坛;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铁军;浅谈转型进程中的社会整合机制[N];安徽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杨颖;完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N];经济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发腾;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创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韩育萍;转型期中国政府-社会二元整合机制内在矛盾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红卫;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党的利益整合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瞿飞飞;论利益的立法整合机制及其完善[D];苏州大学;2006年
5 王身余;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府整合机制重塑[D];湘潭大学;2001年
6 梁加文;论民间外宣的整合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7 赵凌云;论我国当代社会的利益矛盾及其整合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莹;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93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99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