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低欲望群体”:形成、影响及其引导
发布时间:2021-02-06 13:54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矛盾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受此影响,青年中产生了因物质条件得到改善、阶层流动受到限制、价值观念集体迷失等影响而形成的"低欲望群体"。该群体具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安慰、自我关爱等主要特征,需要辩证分析、正确引导。新时代青年应在奋斗中释放激情、追逐理想,真正跑好历史传递的接力棒。各界应高度重视青年工作,积极为青年的发展创造条件,使青年"有条件、有动力、有可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低欲望群体”的形成缘由
(一)转型期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奠定了社会群体的物质基础
(二)转型期相对固化的社会结构,阻碍了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
(三)转型期集体迷失的价值体系,降低了社会群体的流动欲望
二、“低欲望群体”的主要特征
(一)自我怀疑:逃避责任的价值迷失
(二)自我否定:得过且过的遁世态度
(三)自我安慰:沉湎现状的虚无主义
(四)自我关爱:他者角色的集体退场
三、“低欲望群体”的影响分析
(一)“低欲望群体”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低欲望群体”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 价值多元化
2. 自我中心化
3. 幸福本位化
4. 道德实用性
5. 人际世俗化
四、“低欲望群体”的引导策略
(一)强化理想信念
(二)保障利益诉求
(三)注重人文关怀
(四)健全保障机制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朱志伟,潘靓靓.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07)
[2]从“佛系”流行探析当代青年的社会境遇与心态[J]. 欧阳照,赵阳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3]佛系现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引导[J]. 周海燕. 江西社会科学. 2019(06)
[4]对“佛系青年”的辩证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J]. 邵鹏.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9(01)
[5]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及其治理研究[J]. 张传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6]佛系是一种消极的善[J]. 汪行福. 探索与争鸣. 2018(04)
[7]“佛系青年”与“青年消失论”[J]. 金理. 探索与争鸣. 2018(04)
[8]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 宋德孝.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3)
[9]“90后”青年社会认知特征和社会评价分析[J]. 崔岩. 青年研究. 2016(04)
[10]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特征嬗变及其走向[J]. 谢天,俞国良. 河北学刊. 2016(03)
博士论文
[1]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D]. 杨文伟.中共中央党校 2014
本文编号:3020727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低欲望群体”的形成缘由
(一)转型期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奠定了社会群体的物质基础
(二)转型期相对固化的社会结构,阻碍了阶层之间的垂直流动
(三)转型期集体迷失的价值体系,降低了社会群体的流动欲望
二、“低欲望群体”的主要特征
(一)自我怀疑:逃避责任的价值迷失
(二)自我否定:得过且过的遁世态度
(三)自我安慰:沉湎现状的虚无主义
(四)自我关爱:他者角色的集体退场
三、“低欲望群体”的影响分析
(一)“低欲望群体”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低欲望群体”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 价值多元化
2. 自我中心化
3. 幸福本位化
4. 道德实用性
5. 人际世俗化
四、“低欲望群体”的引导策略
(一)强化理想信念
(二)保障利益诉求
(三)注重人文关怀
(四)健全保障机制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朱志伟,潘靓靓.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07)
[2]从“佛系”流行探析当代青年的社会境遇与心态[J]. 欧阳照,赵阳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3]佛系现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引导[J]. 周海燕. 江西社会科学. 2019(06)
[4]对“佛系青年”的辩证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视角[J]. 邵鹏.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9(01)
[5]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及其治理研究[J]. 张传洲.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6]佛系是一种消极的善[J]. 汪行福. 探索与争鸣. 2018(04)
[7]“佛系青年”与“青年消失论”[J]. 金理. 探索与争鸣. 2018(04)
[8]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义之殇[J]. 宋德孝. 中国青年研究. 2018(03)
[9]“90后”青年社会认知特征和社会评价分析[J]. 崔岩. 青年研究. 2016(04)
[10]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心理特征嬗变及其走向[J]. 谢天,俞国良. 河北学刊. 2016(03)
博士论文
[1]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D]. 杨文伟.中共中央党校 2014
本文编号:3020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02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