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实例分析 ——以成都地区农村征地拆迁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08 14:34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阶段,各类社会矛盾呈现出高发以及频发的态势,并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不断涌现,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冲击。在不同时期我国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称谓有所区别,在上世纪50-70年代,聚众闹事是群体性事件的代名词,这与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有关。上世纪80年代,群体性事件被称为治安事件,强调群体性事件对于社会治安的影响。进入90年代以后,突发事件又成为了群体性事件的称谓,这种叫法仅仅强调群体性事件的突发特点,却忽视了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占到了社会人口总数的大部分,在整个社会变革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长期以来农村社会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给基层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需破解的难题。观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大部分是由经济纠纷所导致,随着农村居民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不断觉醒,作为弱势群体,在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面对权益受损,群体性事件这一极端形式成为了农村居民维护自身权益的必然选择,导致农村经济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尽管这些年随着农村群体性事...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经济纠纷发生原因
1.2.2 社会影响
1.3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农村群体性事件概述
2.1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2.2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2.3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4 农村群体性事件后果、影响
3 成都地区农村征地拆迁经济纠纷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实例分析
3.1 案例资料
3.2 案例分析
3.3 案例教训
4 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
4.1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引发农村利益冲突
4.1.1 城乡差距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4.1.2 城市化与市场化进程中对农民合法权益的直接侵害
4.2 农民利益维护机制缺失
4.2.1 农民利益缺乏有效法律保护
4.2.2 农民利益诉求渠道的欠缺和脆弱
4.3 现有维稳模式的缺陷
4.3.1 维稳思维存在误区
4.3.2 维稳行为模式上存在缺陷
4.4 基层组织及相关人员的不当行为
4.5 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
4.6 政府对舆情监控不力
4.7 行政力量大于司法力量
5 进一步完善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因素
5.1.1 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5.1.2 落实富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5.2 完善农村利益补偿机制、社会保障机制
5.2.1 加强基层政府财政支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5.2.2 健全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社会保障机制
5.3 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预防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5.3.1 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重要作用
5.3.2 完善、创新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机制
5.4 完善基层政府多部门协作预防机制
5.4.1 完善基层信访机制
5.4.2 完善基层政府舆情监控机制
5.5 完善基层人大预防机制
5.5.1 保障基层农民选举、立法、监督等权利
5.5.2 加强乡镇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制度的建设
5.5.3 完善基层人大代表评价监督机制
5.5.4 完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机制
5.5.5 充分发挥职能,做好县乡人大工作
5.6 完善基层司法部门预防机制
5.6.1 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
5.6.2 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法制水平
5.6.3 维护基层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治理机制创新探究——基于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 孔凡河.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6)
[2]新时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 梅祥,时显群. 中国行政管理. 2010(06)
[3]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发的组织根源[J]. 王连巧. 河北学刊. 2010(03)
[4]针对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之特点、趋势及治理——政治信任的视角[J]. 邹育根. 学习与探索. 2010(02)
[5]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地方政府治理变革探究[J]. 肖文涛,肖东方,林辉. 中国应急管理. 2010(02)
[6]群体性事件行政问责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 黄毅峰. 求实. 2010(02)
[7]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群体性事件原因探析[J]. 顾建红. 前沿. 2010(01)
[8]论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的机制建设[J]. 吕华,罗文剑. 南昌高专学报. 2009(06)
[9]伦理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J]. 赵伟丽,刘韵清. 学理论. 2009(32)
[10]抗争、表达与秩序重构——论群体性事件的政府治理新思维[J]. 吴兴民. 政法学刊. 2009(06)
本文编号:3024074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经济纠纷发生原因
1.2.2 社会影响
1.3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农村群体性事件概述
2.1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2.2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2.3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4 农村群体性事件后果、影响
3 成都地区农村征地拆迁经济纠纷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实例分析
3.1 案例资料
3.2 案例分析
3.3 案例教训
4 农村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
4.1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引发农村利益冲突
4.1.1 城乡差距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4.1.2 城市化与市场化进程中对农民合法权益的直接侵害
4.2 农民利益维护机制缺失
4.2.1 农民利益缺乏有效法律保护
4.2.2 农民利益诉求渠道的欠缺和脆弱
4.3 现有维稳模式的缺陷
4.3.1 维稳思维存在误区
4.3.2 维稳行为模式上存在缺陷
4.4 基层组织及相关人员的不当行为
4.5 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
4.6 政府对舆情监控不力
4.7 行政力量大于司法力量
5 进一步完善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因素
5.1.1 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5.1.2 落实富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5.2 完善农村利益补偿机制、社会保障机制
5.2.1 加强基层政府财政支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5.2.2 健全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社会保障机制
5.3 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预防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5.3.1 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重要作用
5.3.2 完善、创新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机制
5.4 完善基层政府多部门协作预防机制
5.4.1 完善基层信访机制
5.4.2 完善基层政府舆情监控机制
5.5 完善基层人大预防机制
5.5.1 保障基层农民选举、立法、监督等权利
5.5.2 加强乡镇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制度的建设
5.5.3 完善基层人大代表评价监督机制
5.5.4 完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机制
5.5.5 充分发挥职能,做好县乡人大工作
5.6 完善基层司法部门预防机制
5.6.1 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
5.6.2 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法制水平
5.6.3 维护基层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治理机制创新探究——基于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 孔凡河.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6)
[2]新时期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 梅祥,时显群. 中国行政管理. 2010(06)
[3]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发的组织根源[J]. 王连巧. 河北学刊. 2010(03)
[4]针对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之特点、趋势及治理——政治信任的视角[J]. 邹育根. 学习与探索. 2010(02)
[5]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地方政府治理变革探究[J]. 肖文涛,肖东方,林辉. 中国应急管理. 2010(02)
[6]群体性事件行政问责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 黄毅峰. 求实. 2010(02)
[7]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群体性事件原因探析[J]. 顾建红. 前沿. 2010(01)
[8]论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的机制建设[J]. 吕华,罗文剑. 南昌高专学报. 2009(06)
[9]伦理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J]. 赵伟丽,刘韵清. 学理论. 2009(32)
[10]抗争、表达与秩序重构——论群体性事件的政府治理新思维[J]. 吴兴民. 政法学刊. 2009(06)
本文编号:3024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02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