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01 14:33
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但大学生“村官”任用工作却是一项区域性极强的工作,如何将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各地的实际情况及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村官”选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市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作为研究样本,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等理论基础,通过采取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大学生“村官”任用现状进行剖析,并找出深植于其中的任用困境及原因,从而探讨并提出改进大学生“村官”任用状况的若干思考。具体而言,本文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目的与方法、研究的重点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对相关理论及现有研究的一个综述回顾。第三、四、五章是整个研究的重点章节。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调查目的、内容,方式及工具。接下来将调查结果进行梳理,按样本结构特征、参与动机、工作现状、满意度现状、外部支持现状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在上一章分析的基础上将...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的重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2.1.2 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2.1.3 激励理论
2.2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大学生“村官”概念界定
2.2.2 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
3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任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大学生“村官”任用现状的调查说明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调查对象的样本结构特征
3.2.2 大学生“村官”的参与动机
3.2.3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
3.2.4 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现状
3.2.5 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支持现状
4 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村官”主观困境
4.1.1 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困境
4.1.2 大学生“村官”的履职困境
4.1.3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困境
4.1.4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困境
4.2 农村客观环境困境
4.2.1 农村条件亟待改善
4.2.2 农村资金来源短缺
4.2.3 农村社会关系复杂
4.3 大学生“村官”管理体制困境
4.3.1 选人:缺乏统一指挥和合理规划
4.3.2 育人: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
4.3.3 用人:绩效管理虚化
4.3.4 留人:激励效应过于短期化
5 改进大学生“村官”任用的对策分析
5.1 实现大学生“村官”角色的重新定位和功能拓展
5.1.1 农村社会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5.1.2 社会资源的动员者和组织者
5.1.3 科技、法律等知识的传播者
5.1.4 村民和政府直接的联络者
5.2 大学生“村官”的准入机制建设
5.2.1 确定准入原则
5.2.2 以农村需求为导向
5.2.3 构建有效的模拟选聘机制
5.3 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机制建设
5.3.1 加强系统化的岗前培训
5.3.2 跟进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培养
5.3.3 建立健全定向培养机制
5.4 大学生“村官”的绩效管理机制建设
5.4.1 共同制定绩效计划
5.4.2 持续地绩效辅导与沟通
5.4.3 建立 360°绩效考核体系
5.4.4 绩效反馈与改进
5.5 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机制建设
5.5.1 提高物质待遇,健全保障体系
5.5.2 给予关怀,培养大学生“村官”归属感
5.5.3 构筑发展平台,使大学生“村官”收获成就感
5.6 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机制建设
5.6.1 有效引导,实现“职业村官”专业化
5.6.2 有序流动,实现“人尽其才”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学生村官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
B. 对村民的访谈提纲
C. 对村两委成员的访谈提纲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E.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培养[J]. 许芸,张浩.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2]大学生村官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 张红兵,韩新宝. 继续教育研究. 2011(09)
[3]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出口分流机制研究[J]. 孙佳,汤晓俐.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6)
[4]大学生村官的流动问题研究[J]. 付春香.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09)
[5]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J]. 梁涛.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9)
[6]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及问题分析[J]. 叶晓龙. 现代商业. 2011(23)
[7]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长效机制研究[J]. 聂邦军.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6)
[8]职业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J]. 赵永进.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6)
[9]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 魏祥健,杨丹,唐斌.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
[10]论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其完善[J]. 胡海金,李乃金,王海萍.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少华.山西大学 2010
[2]苏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探索[D]. 张磊.苏州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13500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的重点、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2.1.2 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2.1.3 激励理论
2.2 大学生“村官”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大学生“村官”概念界定
2.2.2 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
3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任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大学生“村官”任用现状的调查说明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调查对象的样本结构特征
3.2.2 大学生“村官”的参与动机
3.2.3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
3.2.4 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现状
3.2.5 大学生“村官”的社会支持现状
4 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村官”主观困境
4.1.1 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困境
4.1.2 大学生“村官”的履职困境
4.1.3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困境
4.1.4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困境
4.2 农村客观环境困境
4.2.1 农村条件亟待改善
4.2.2 农村资金来源短缺
4.2.3 农村社会关系复杂
4.3 大学生“村官”管理体制困境
4.3.1 选人:缺乏统一指挥和合理规划
4.3.2 育人: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
4.3.3 用人:绩效管理虚化
4.3.4 留人:激励效应过于短期化
5 改进大学生“村官”任用的对策分析
5.1 实现大学生“村官”角色的重新定位和功能拓展
5.1.1 农村社会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5.1.2 社会资源的动员者和组织者
5.1.3 科技、法律等知识的传播者
5.1.4 村民和政府直接的联络者
5.2 大学生“村官”的准入机制建设
5.2.1 确定准入原则
5.2.2 以农村需求为导向
5.2.3 构建有效的模拟选聘机制
5.3 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机制建设
5.3.1 加强系统化的岗前培训
5.3.2 跟进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培养
5.3.3 建立健全定向培养机制
5.4 大学生“村官”的绩效管理机制建设
5.4.1 共同制定绩效计划
5.4.2 持续地绩效辅导与沟通
5.4.3 建立 360°绩效考核体系
5.4.4 绩效反馈与改进
5.5 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机制建设
5.5.1 提高物质待遇,健全保障体系
5.5.2 给予关怀,培养大学生“村官”归属感
5.5.3 构筑发展平台,使大学生“村官”收获成就感
5.6 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机制建设
5.6.1 有效引导,实现“职业村官”专业化
5.6.2 有序流动,实现“人尽其才”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学生村官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
B. 对村民的访谈提纲
C. 对村两委成员的访谈提纲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E.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培养[J]. 许芸,张浩.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2]大学生村官五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 张红兵,韩新宝. 继续教育研究. 2011(09)
[3]大学生村官“重庆模式”的出口分流机制研究[J]. 孙佳,汤晓俐.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6)
[4]大学生村官的流动问题研究[J]. 付春香.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09)
[5]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J]. 梁涛.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9)
[6]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及问题分析[J]. 叶晓龙. 现代商业. 2011(23)
[7]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长效机制研究[J]. 聂邦军. 中国青年研究. 2011(06)
[8]职业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J]. 赵永进.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6)
[9]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 魏祥健,杨丹,唐斌.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
[10]论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误区及其完善[J]. 胡海金,李乃金,王海萍.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少华.山西大学 2010
[2]苏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探索[D]. 张磊.苏州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13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11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