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来成都锦江滨河人文景观的变迁及复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1:01
				
				
				
				
				本文关键词:秦汉以来成都锦江滨河人文景观的变迁及复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秦汉以来成都锦江滨河人文景观的变迁及复原研究 历史地理学专业 研究生王会豪指导教师李勇先 锦江是一条孕育了成都城市文化的河流,是成都城市文明发展历程的见证。秦汉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河流与城市、与市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这种依存关系的深化,人类活动也在锦江沿岸塑造出了越来越多的人文景观,这些景观最初以斑点状呈现在滨河区域内,到唐宋以后,这些景观斑点就逐渐连接在一起,沿着锦江形成了成都人文景观的廊道。 秦汉以来的锦江滨河人文景观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景观初步兴起;唐宋时期滨河区域内人文景观的鼎盛;元明时期锦江滨河区域内人文景观的全面衰落:清代以来锦江滨河区域内人文景观的逐渐复兴。影响锦江滨河人文景观变迁的历史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对其影响居于首要地位,其次是战乱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对滨河人文景观的连续性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而战乱则往往对已有的景观产生了破坏和毁灭,尤其是明末张献忠乱蜀,完全打断了锦江滨河人文景观的发展历程,很多建筑和民俗景观都从此消失。 在锦江滨河人文景观中,较为突出的景观类型有建筑景观和民俗景观。在建筑景观中,园林景观尤其具有特色,可以称之为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官府园林的典型代表。成都民俗景观主要在唐宋时期形成,诸多民俗都与锦江存在着联系,尤其是大、小游江风俗,充分体现出了成都市民文化中的优游特质。 本文试图从历史景观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秦汉以来成都锦江滨河人文景观的变迁进行复原式研究,并对景观变迁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通过这种研究,,揭示出锦江滨河人文景观的发展演变过程与锦江河流之间的关系,期望在新时期传统文化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对接中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成都锦江 人文景观 复原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928.6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1 前言7-12
 - 1.1 锦江与成都水文化7-8
 - 1.2 关于历史景观地理8-10
 - 1.3 课题研究动态10-12
 - 2 锦江变迁与成都城市互动12-27
 - 2.1 锦江的起源与变迁12-16
 - 2.1.1 锦江的起源12-14
 - 2.1.2 锦江的得名14-15
 - 2.1.3 锦江的变迁15-16
 - 2.2 成都城市变迁16-24
 - 2.2.1 秦城的修筑16-18
 - 2.2.2 罗城的修筑18-20
 - 2.2.3 近代以来成都城市的扩张20-24
 - 2.3 锦江变迁与成都城市之间的景观互动24-27
 - 2.3.1 秦城为主时期的“二江绕城”城池景观24-25
 - 2.3.2 罗城修筑之后的“二江抱城”城池景观25
 - 2.3.3 二十世纪以来“江环城中”的城市景观25-27
 - 3 秦汉以来锦江滨河建筑景观的变迁27-63
 - 3.1 教育建筑27-37
 - 3.1.1 千年石室27-33
 - 3.1.2 大益书院33-34
 - 3.1.3 锦江书院34-36
 - 3.1.4 尊经书院36-37
 - 3.2 园林建筑37-52
 - 3.2.1 城西园林区39-43
 - 3.2.2 城东园林区43-52
 - 3.3 宗教建筑52-58
 - 3.4 民居建筑58-61
 - 3.5 小结61-63
 - 4 秦汉以来锦江滨河的生产生活景观63-94
 - 4.1 商业景观63-70
 - 4.2 交通景观70-79
 - 4.2.1 桥梁景观70-77
 - 4.2.2 河运景观77-79
 - 4.3 民俗景观79-92
 - 4.3.1 节日民俗景观80-84
 - 4.3.2 生活民俗景观84-92
 - 4.4 小结92-94
 - 5 结语94-98
 - 6 参考文献98-10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102-104
 - 致谢10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媛;天府水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秦汉以来成都锦江滨河人文景观的变迁及复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175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