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和逆参与:个体化遮蔽下乡村协商民主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1-11-08 01:38
个体化是现代性的产物,乡村是中国社会个体化体验最为深刻的地带。个体化塑造下的农民主体性在乡村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呈现出两个面孔:一方面,个体化之下的农民主体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体权利意识与个体理性,对于协商民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个体化会对协商民主的运行产生阻滞,具有"逆参与"的效应,表现为乡村民众的主体参与冷漠与参与低效两个维度。在参与冷漠中,又分为结构性与行为性两个具体类型。个体化不是"洪水猛兽",协商民主对于乡村个体化并非完全被动,需要考量从制度化方面对个体化的"逆参与"影响进行纠偏。
【文章来源】:学习与实践. 2020,(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作为分析框架的个体化:理论与叙事
(一)个体化的西方理论谱系
(二)个体化的中国乡村叙事
三、个体化对乡村协商民主运作的正向塑造
(一)个体权利意识的增强为乡村协商民主的运行注入结构性动力
(二)个体理性的苏醒为乡村协商民主依赖的公共理性衍生奠定条件
四、冷漠与低效:个体化作用下乡村协商民主的限度
(一)参与冷漠:结构性与行为性
(二)参与低效:“扯后腿”
五、结语
本文编号:3482742
【文章来源】:学习与实践. 2020,(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作为分析框架的个体化:理论与叙事
(一)个体化的西方理论谱系
(二)个体化的中国乡村叙事
三、个体化对乡村协商民主运作的正向塑造
(一)个体权利意识的增强为乡村协商民主的运行注入结构性动力
(二)个体理性的苏醒为乡村协商民主依赖的公共理性衍生奠定条件
四、冷漠与低效:个体化作用下乡村协商民主的限度
(一)参与冷漠:结构性与行为性
(二)参与低效:“扯后腿”
五、结语
本文编号:3482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48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