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视角下的“一事一议”村务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8 03:04
“一事一议”是我国税费改革后在农村实施的一项关于村级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旨在解决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所需资金和劳动力不足的困境。与此同时,由于它在决策中强调了农民广泛参与并由他们自身做出最后的相关决定而具有鲜明的民主性。前总理温家宝曾指出该制度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跨越的一个门槛。由此看来,它既是一项经济制度又是一项政治制度,对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工具性价值。本文主要是从其政治层面阐述其内在的民主发展价值。笔者把该制度与最新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治理论,即中央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及其协商民主基层化的重要理论结合在了一起,在协商民主的视角下,探讨“一事一议”村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地完善举措。通过剖析现实案例,本文认为目前的“一事一议”制度在协商主体存在着发育不良的问题、议事协商存在这功能单一、环节单一及方式单一的问题、协商监督环节存在的监督主体能力及地位不平等以及信息流动受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必须通过扩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提升主体的实质平等,拓展协商参与渠道及参与方式以及加强协商监督建设等手段来完善“一事一议”协商民主机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协商民主理论与“一事一议”村务制度概述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界定
一、协商与民主
二、协商民主的内涵
三、协商民主的特征
第二节 “一事一议”的界定
一、“一事一议”的产生
二、“一事一议”的运作机制
三、“一事一议”的特征
第三节 协商民主与“一事一议”制度的相互关联
一、“一事一议”是协商民主的表现形式
二、协商民主对“一事一议”的功能、作用及价值
三、“一事一议”是协商民主基层化的有效载体
第二章 协商民主视角下“一事一议”村务制度的完善空间
第一节 协商主体发育不良
一、多元主体参与受限
二、主体参与的实质不平等
第二节 协商程序不健全
一、从形式上看,协商形式规定笼统
二、从时间上看,协商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定
三、从效力上看,协商缺乏约束机制
第三节 协商:功能、环节及方式的局限性
一、协商功能单一,利益协调受限
二、协商环节单一,信息交流不通畅
三、协商方式单一,流动人口参与受限
第四节 民主监督有待强化
一、主体监督能力不足
二、监督主体与客体间的地位不平等
三、村务公开不到位,信息双向流动受阻
第五节 “一事一议”协商开展的困境
一、经济困境
二、政治困境
三、文化困境
四、社会困境
第三章 协商民主视角下“一事一议”村务制度的优化思考
第一节 培育健全的协商主体,提升主体的包容性
一、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保障村民平等参与
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主体间的实质平等
三、增进多元主体参与,增强协商主体广泛性
第二节 加强协商制度化建设,确保协商有序进行
一、推进协商程序法制化建设
二、建立具体配套制度
第三节 拓宽参与渠道,提高村民的参与水平
一、完善协商功能
二、拓展协商环节
三、发挥民间组织的协同作用
四、开辟协商新方式,确保流动人口的参与
第四节 完善民主监督环节
一、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建设
二、健全民主监督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中心体制”视角下的宁乡县农村文化事业建设[J]. 潘建荣,邓岑. 青春岁月. 2013(22)
[2]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 胡永保,杨弘. 理论探讨. 2013(06)
[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论析[J]. 陈朋.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3)
[4]利益表达平衡: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不公发生逻辑与社会正义实现方式的政治学分析[J]. 殷冬水,周光辉. 江汉论坛. 2013(02)
[5]我国多党合作的民主监督问题研究——基于比较政党制度的视角[J]. 王建华,王云骏. 学术界. 2013(01)
[6]“理性无知”抑或“路径闭锁”: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欠缺原因及其对策[J]. 邓念国,翁胜杨. 理论与改革. 2012(05)
[7]基层协商民主:功能、过程与建构[J]. 邹宗根.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02)
[8]协商民主视域下的群体性事件治理之道[J]. 刘雅静. 福州党校学报. 2012(01)
[9]协商民主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民主化[J]. 吴春梅,翟军亮. 理论与改革. 2011(04)
[10]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J]. 黄维健,王惠平. 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1(06)
博士论文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D]. 董明涛.天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研究[D]. 宋巨盛.苏州大学 2004
[2]中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研究[D]. 王越祥.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82879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协商民主理论与“一事一议”村务制度概述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界定
一、协商与民主
二、协商民主的内涵
三、协商民主的特征
第二节 “一事一议”的界定
一、“一事一议”的产生
二、“一事一议”的运作机制
三、“一事一议”的特征
第三节 协商民主与“一事一议”制度的相互关联
一、“一事一议”是协商民主的表现形式
二、协商民主对“一事一议”的功能、作用及价值
三、“一事一议”是协商民主基层化的有效载体
第二章 协商民主视角下“一事一议”村务制度的完善空间
第一节 协商主体发育不良
一、多元主体参与受限
二、主体参与的实质不平等
第二节 协商程序不健全
一、从形式上看,协商形式规定笼统
二、从时间上看,协商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定
三、从效力上看,协商缺乏约束机制
第三节 协商:功能、环节及方式的局限性
一、协商功能单一,利益协调受限
二、协商环节单一,信息交流不通畅
三、协商方式单一,流动人口参与受限
第四节 民主监督有待强化
一、主体监督能力不足
二、监督主体与客体间的地位不平等
三、村务公开不到位,信息双向流动受阻
第五节 “一事一议”协商开展的困境
一、经济困境
二、政治困境
三、文化困境
四、社会困境
第三章 协商民主视角下“一事一议”村务制度的优化思考
第一节 培育健全的协商主体,提升主体的包容性
一、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保障村民平等参与
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主体间的实质平等
三、增进多元主体参与,增强协商主体广泛性
第二节 加强协商制度化建设,确保协商有序进行
一、推进协商程序法制化建设
二、建立具体配套制度
第三节 拓宽参与渠道,提高村民的参与水平
一、完善协商功能
二、拓展协商环节
三、发挥民间组织的协同作用
四、开辟协商新方式,确保流动人口的参与
第四节 完善民主监督环节
一、加强民主监督制度建设
二、健全民主监督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中心体制”视角下的宁乡县农村文化事业建设[J]. 潘建荣,邓岑. 青春岁月. 2013(22)
[2]中国农村基层协商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 胡永保,杨弘. 理论探讨. 2013(06)
[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论析[J]. 陈朋.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3)
[4]利益表达平衡: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不公发生逻辑与社会正义实现方式的政治学分析[J]. 殷冬水,周光辉. 江汉论坛. 2013(02)
[5]我国多党合作的民主监督问题研究——基于比较政党制度的视角[J]. 王建华,王云骏. 学术界. 2013(01)
[6]“理性无知”抑或“路径闭锁”: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欠缺原因及其对策[J]. 邓念国,翁胜杨. 理论与改革. 2012(05)
[7]基层协商民主:功能、过程与建构[J]. 邹宗根.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02)
[8]协商民主视域下的群体性事件治理之道[J]. 刘雅静. 福州党校学报. 2012(01)
[9]协商民主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民主化[J]. 吴春梅,翟军亮. 理论与改革. 2011(04)
[10]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J]. 黄维健,王惠平. 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1(06)
博士论文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D]. 董明涛.天津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研究[D]. 宋巨盛.苏州大学 2004
[2]中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研究[D]. 王越祥.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82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48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