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8 23:02
青年亚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与自身特点相联系,另一方面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呈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特殊表现。随着社会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日益普及,尤其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热爱和追捧,逐渐形成了互联网时代下独特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本论文研究主要从文化、青年亚文化以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概念层层剖析,重点阐述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现象和互联网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从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青年群体网购现象、网络工具、网络用语以及通讯方式转变等形式深入探究青年亚文化,体现出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现象具有与新时代媒介、技术相结合的特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深刻看到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容易在泛化、良莠不齐的信息洪流中迷失,没有能够积极认识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引领互联网的能力和勇气,存在价值观扭曲、行为方式反常规、言语表达过激等多种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纠偏,为他们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和空间。结合青年群体自身素养特征、思维和实践方式、社会化过程以及信任体系建立等几个方面进行解决路径探究。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概念界定及形成
(一)青年亚文化现象探究
1、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2、青年亚文化的形成
3、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形成
1、互联网与青年亚文化的辩证关系
2、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形成
三、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行为方式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思维观念
(三)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人际交往形式
四、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负面现象、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
(一)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负面现象分析
1、互联网时代青年价值观存在偏差
2、互联网时代青年理性思维较弱
3、互联网时代青年行为方式反常规
4、互联网时代青年言语表达过激强化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负面的原因探究
1、青年群体个体特征
2、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的交往习惯的变化
3、现代性中对现代工具及自由主义的过度崇尚
(三)青年亚文化负面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升青年群体自身素养
2、构建青年的工具和人文理性
3、促进青年社会化过程
4、构建互联网人际交往信任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认同的建构:青年“日翻圈”文化研究[J]. 刘朝霞.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03)
[2]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J]. 马中红. 青年探索. 2016(01)
[3]媒介技术与青年亚文化转向的价值判断及调适[J]. 秦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01)
[4]从苹果效应透视青年亚文化的演进[J]. 蔡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5]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症候分析[J]. 赵红勋. 创新. 2012(06)
[6]新形势下青年亚文化表现的思考[J]. 戴颖娟.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09)
[7]青年的社会心理变迁:一种研究框架的探索[J]. 沈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3)
[8]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 马中红. 青年探索. 2011(04)
[9]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 李海峰,赖雄麟. 高教探索. 2009(01)
[10]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J]. 杨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05)
硕士论文
[1]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 孟琳琦.浙江大学 2013
[2]互联网网民身份认知的文化取向研究[D]. 张景霞.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中国互联网青年亚文化及其商业收编[D]. 刘吉冬.华中科技大学 2010
[4]网络恶搞现象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D]. 胡静.山东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25322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概念界定及形成
(一)青年亚文化现象探究
1、青年亚文化的概念
2、青年亚文化的形成
3、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形成
1、互联网与青年亚文化的辩证关系
2、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形成
三、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行为方式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思维观念
(三)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人际交往形式
四、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负面现象、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
(一)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负面现象分析
1、互联网时代青年价值观存在偏差
2、互联网时代青年理性思维较弱
3、互联网时代青年行为方式反常规
4、互联网时代青年言语表达过激强化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负面的原因探究
1、青年群体个体特征
2、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的交往习惯的变化
3、现代性中对现代工具及自由主义的过度崇尚
(三)青年亚文化负面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升青年群体自身素养
2、构建青年的工具和人文理性
3、促进青年社会化过程
4、构建互联网人际交往信任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认同的建构:青年“日翻圈”文化研究[J]. 刘朝霞.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03)
[2]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J]. 马中红. 青年探索. 2016(01)
[3]媒介技术与青年亚文化转向的价值判断及调适[J]. 秦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01)
[4]从苹果效应透视青年亚文化的演进[J]. 蔡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5]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症候分析[J]. 赵红勋. 创新. 2012(06)
[6]新形势下青年亚文化表现的思考[J]. 戴颖娟.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09)
[7]青年的社会心理变迁:一种研究框架的探索[J]. 沈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3)
[8]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 马中红. 青年探索. 2011(04)
[9]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 李海峰,赖雄麟. 高教探索. 2009(01)
[10]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J]. 杨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05)
硕士论文
[1]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 孟琳琦.浙江大学 2013
[2]互联网网民身份认知的文化取向研究[D]. 张景霞.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中国互联网青年亚文化及其商业收编[D]. 刘吉冬.华中科技大学 2010
[4]网络恶搞现象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D]. 胡静.山东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25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2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