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公益教育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2-18 12:01
在经济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空前便利的同时,利益的无境追求正在为精神的匮乏与落后买单。公益心也同样无法摆脱社会浮躁、道德危机等社会现状的尴尬处境。公益时代的召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公益与慈善组织都在蓬勃的发展与壮大,然而在众多的公益行动背后,公众的公益理念滞后、公益能力不强、公益教育缺失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承担者,研究青少年公益教育问题,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时代的需求。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围绕青少年公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建构性研究。探讨公益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问题,探讨青少年公益心的形成机制,指导其自觉履行公益责任和义务,学会对自己、他人、社会和人类负责。整个文章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概念界定和研究目的。第二部分是研究综述,一方面对公益教育进行历史溯源,另一方面从国际化视野比对当前的公益教育现状。第三部分是公益教育现状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了2477名中学生,分析了青少年公益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第四部分是奠定公益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探索公益心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公益教育...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源起
1.2 概念界定
1.2.1 公益与私利
1.2.2 公益的概念界定
1.2.3 公益教育的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特色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特色
1.4 公益教育文献调查现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公益教育思想溯源
2.1.1 我国公益教育思想回溯
2.1.2 西方公益教育思想回溯
2.1.3 佛教的公益情怀
2.1.4 基督教的公益情怀
2.2 国际化视野下的公益教育现状
2.2.1 美国的公益教育
2.2.2 英国突出的环境公益教育
2.2.3 日本的公益教育
2.2.4 新加坡的公益教育
2.2.5 我国的公益教育
第三章 公益教育现状及其分析
3.1 中学生公益教育现状调查
3.1.1 研究目标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工具
3.2 公益现状调查结果
3.2.1 公益的维度分析
3.2.2 公益现状的影响因素
3.3 公益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公益教育受到限制
3.3.2 公益冲突需要解决
3.3.3 公益能力不足
3.3.4 公益实践表现欠佳
第四章 公益教育的心理基础:公益心
4.1 什么是公益心
4.2 公益心与公益教育的关系
4.3 影响公益心的因素
4.3.1 情境因素对公益心的影响
4.3.2 个人因素对公益心的影响
4.4 公益心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公益教育影响因素
5.1 家庭因素对公益教育的作用
5.1.1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公益心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5.1.2 家庭对青少年的公益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1.3 家庭构建了社会公益的和谐生态
5.2 学校因素对公益教育的作用
5.2.1 学校是培育公益素养的教育园地
5.2.2 学校是青少年公益实践的摇篮
5.2.3 学校公益教育的有限性
5.3 社会因素对公益心形成的影响
5.3.1 网络媒体的传播促进公益心的形成
5.3.2 商业企业的倡导掀起公益活动的浪潮
5.3.3 公益组织的引领感推动着公益事业的前行
5.4 自我因素对公益实践的作用
5.4.1 个性特征
5.4.2 归因方式
5.4.3 责任感
5.4.4 自身的公益能力
5.4.5 以往的公益经历
第六章 青少年公益心的实践建构
6.1 培育目标
6.1.1 认知目标—传授公益理念
6.1.2 情感目标—塑造公益之心
6.1.3 意志目标—锻造公益意志
6.1.4 行为目标—践履公益之行
6.2 培育内容
6.2.1 慈善公益教育
6.2.2 人际公益教育
6.2.3 环境公益教育
6.2.4 科学公益教育
6.3 培育方式
6.3.1 体验学习模式
6.3.2 探究学习模式
6.3.3 问题解决学习模式
6.4 培育评价
6.4.1 评价目的
6.4.2 评价原则
6.4.3 评价方式
第七章 公益教育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青少年责任感研究的定位[J]. 刘世保.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04)
[2]教育游戏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实践途径研究[J]. 刘燕. 软件导刊. 2007(20)
[3]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启示[J]. 陈俊珂. 教学与管理. 2006(28)
[4]公共利益概念透析[J]. 胡建淼,邢益精. 法学. 2004(10)
[5]英国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课程[J]. 安方明,陈丹. 课程.教材.教法. 2004(02)
[6]当代日本初中的道德教育——日本新《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中的道德教育[J]. 曹能秀,王凌. 学术探索. 2003(12)
[7]战后美国公民教育的嬗变及启示[J]. 冯振业,刘世丽. 外国教育研究. 2003(04)
[8]论现代知性德育与生活的割裂[J]. 高德胜. 思想·理论·教育. 2003(04)
[9]公共利益的概念建构评析——行政伦理学的视角[J]. 李春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从培养“丰富的心灵”到培养“丰富的人性”再到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J]. 张德伟,展素贤. 外国教育研究. 2001(04)
硕士论文
[1]中国与新加坡学校德育比较研究及启示[D]. 陈尧.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利益均衡机制研究[D]. 温冬梅.电子科技大学 2008
[3]游戏化探究式学习研究[D]. 陈韬.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30800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源起
1.2 概念界定
1.2.1 公益与私利
1.2.2 公益的概念界定
1.2.3 公益教育的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特色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特色
1.4 公益教育文献调查现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公益教育思想溯源
2.1.1 我国公益教育思想回溯
2.1.2 西方公益教育思想回溯
2.1.3 佛教的公益情怀
2.1.4 基督教的公益情怀
2.2 国际化视野下的公益教育现状
2.2.1 美国的公益教育
2.2.2 英国突出的环境公益教育
2.2.3 日本的公益教育
2.2.4 新加坡的公益教育
2.2.5 我国的公益教育
第三章 公益教育现状及其分析
3.1 中学生公益教育现状调查
3.1.1 研究目标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工具
3.2 公益现状调查结果
3.2.1 公益的维度分析
3.2.2 公益现状的影响因素
3.3 公益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公益教育受到限制
3.3.2 公益冲突需要解决
3.3.3 公益能力不足
3.3.4 公益实践表现欠佳
第四章 公益教育的心理基础:公益心
4.1 什么是公益心
4.2 公益心与公益教育的关系
4.3 影响公益心的因素
4.3.1 情境因素对公益心的影响
4.3.2 个人因素对公益心的影响
4.4 公益心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公益教育影响因素
5.1 家庭因素对公益教育的作用
5.1.1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公益心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5.1.2 家庭对青少年的公益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1.3 家庭构建了社会公益的和谐生态
5.2 学校因素对公益教育的作用
5.2.1 学校是培育公益素养的教育园地
5.2.2 学校是青少年公益实践的摇篮
5.2.3 学校公益教育的有限性
5.3 社会因素对公益心形成的影响
5.3.1 网络媒体的传播促进公益心的形成
5.3.2 商业企业的倡导掀起公益活动的浪潮
5.3.3 公益组织的引领感推动着公益事业的前行
5.4 自我因素对公益实践的作用
5.4.1 个性特征
5.4.2 归因方式
5.4.3 责任感
5.4.4 自身的公益能力
5.4.5 以往的公益经历
第六章 青少年公益心的实践建构
6.1 培育目标
6.1.1 认知目标—传授公益理念
6.1.2 情感目标—塑造公益之心
6.1.3 意志目标—锻造公益意志
6.1.4 行为目标—践履公益之行
6.2 培育内容
6.2.1 慈善公益教育
6.2.2 人际公益教育
6.2.3 环境公益教育
6.2.4 科学公益教育
6.3 培育方式
6.3.1 体验学习模式
6.3.2 探究学习模式
6.3.3 问题解决学习模式
6.4 培育评价
6.4.1 评价目的
6.4.2 评价原则
6.4.3 评价方式
第七章 公益教育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青少年责任感研究的定位[J]. 刘世保.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04)
[2]教育游戏应用于学科教学中的实践途径研究[J]. 刘燕. 软件导刊. 2007(20)
[3]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启示[J]. 陈俊珂. 教学与管理. 2006(28)
[4]公共利益概念透析[J]. 胡建淼,邢益精. 法学. 2004(10)
[5]英国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课程[J]. 安方明,陈丹. 课程.教材.教法. 2004(02)
[6]当代日本初中的道德教育——日本新《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中的道德教育[J]. 曹能秀,王凌. 学术探索. 2003(12)
[7]战后美国公民教育的嬗变及启示[J]. 冯振业,刘世丽. 外国教育研究. 2003(04)
[8]论现代知性德育与生活的割裂[J]. 高德胜. 思想·理论·教育. 2003(04)
[9]公共利益的概念建构评析——行政伦理学的视角[J]. 李春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从培养“丰富的心灵”到培养“丰富的人性”再到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J]. 张德伟,展素贤. 外国教育研究. 2001(04)
硕士论文
[1]中国与新加坡学校德育比较研究及启示[D]. 陈尧.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利益均衡机制研究[D]. 温冬梅.电子科技大学 2008
[3]游戏化探究式学习研究[D]. 陈韬.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30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3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