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乡村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 ——迈向“核心家庭本位”的桥村

发布时间:2022-02-22 09:33
  本文在运用社会人类学“深描”方法的基础上,对湖南省永兴县一个村庄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变化进行了考察。田野工作时间分别为2005年7-8月,2006年1月,2006年6-10月。本文深描和简析了传统时期和大集体时期村庄中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特征。本文认为,1949年以后,村庄的纵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翻身”是此番变化的关键词。以“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因素是村庄社会分层的主导标准;“又红又专”成为村庄精英的“旗帜”;在“革命”话语外壳下,村民间关系仍循“伦常”秩序及相应的“差序”原则而定;“伦常”原则与“革命”话语缠绕在一起,主导了村民间争端和村庄惩戒;村民的宗教信仰被“革命”道德所代替,其自然信仰有所减弱并蛰伏了下来,其祖先信仰的内核却得到了保存。也即,此时期村庄横向结构并没有实质性变化。本文从村庄政治、纠纷解决、日常生活及信仰活动等四个方面,对当代村庄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特征进行了深描与简析。本文认为,村庄的纵向与横向社会结构正在共变,“大转折”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词。以致富为导向的经济因素成为村庄社会分层的根本标准;德望已不是村庄精英介入公共事务的必要条件;在家庭外,村民间关系变为以...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村庄社会结构:论题及其研究路径
    1.2 耕耘于“熟地”:文献综述
    1.3 重访桥村:田野与方法
2 祖荫下的差序格局 ——伦理本位理想及其社会结构实践
    2.1 伦常道德理想和族权实态
    2.2 祖荫和土地:为何及如何生存
    2.3 婚姻形式与家庭生活目标
    2.4 家庭、宗族与个人人生意义构建
    2.5 宏观政治史及其村庄道德化叙述
    2.6 族有界而家无界
    2.7 乱世不乱村
3 “革命”旗帜下的道德与权力竞争 ——集体主义话语下的社会变动
    3.1 重确身份与政治化社会分层
    3.2 新国家、新婚姻及其实践
    3.3 资源紧缺时期的村庄权力格局
    3.4 “四清”运动的矛头及其转向
    3.5 “夺权”与反“夺权”:围绕道德大旗的竞争
    3.6 “革命”旗帜下权力竞争中的年轻人
    3.7 “闯出去”:突破村庄结构束缚的努力
4 权力剧场的道德秘密 ——新时期村庄政治及其社会基础
    4.1 治理方式变化与村庄权力格局重构
    4.2 道德化的干部评价标准
    4.3 “反叛”的村民及其公私观
    4.4 村庄权力的约束机制及其限度
    4.5 道德体系与权力格局的错位
    4.6 干部间互动与村庄权力格局调整
    4.7 村庄权力竞争中的个体因素
5 道德、权力与纠纷解决 ——冲突性事件视角下的社会变化
    5.1 族无界而村有界
    5.2 家的身份与血缘认同
    5.3 基于村庄内部权威与规则的纠纷调解
    5.4 血缘与地缘间的“我们”感
    5.5 道德化纠纷及其低调处理
    5.6 道德化纠纷及其公开解决
    5.7 “灰社会”及其纠纷摆平术
6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与权力——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家庭与村庄
    6.1 家事、公事与村庄公权
    6.2 “姑侄”婚配及其道德阻力
    6.3 同宗婚与村庄道德变化
    6.4 孝道衰落与社会继替困境
    6.5 盗贼、毒品与乡村治安问题
    6.6 时尚、金钱与“英雄”观的嬗变
7 道德、权力与信仰变迁——变革社会中的村民及其意义世界
    7.1 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信仰
    7.2 传统信仰与新道德理想的互动
    7.3 宗教与弱者的社会支持网
    7.4 宗教无法排解村庄生活压力
    7.5 自然崇拜及其工具化
    7.6 祖先崇拜的“复兴”与衰落
8 从伦理本位迈向核心家庭本位——治理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
    8.1 伦理本位:村庄社会结构之传统特征
    8.2 “翻身”:社会结构的纵向变化
    8.3 “大转折”:社会结构的纵向与横向共变
    8.4 去伦理化的村庄治理
    8.5 迈向核心家庭本位的村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译名对照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十年农村政治研究的演进与转向——兼论一段公共学术运动的兴起与终结[J]. 吴毅,李德瑞.  开放时代. 2007(02)
[2]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 贺雪峰.  开放时代. 2007(01)
[3]“海瑞定理”的经济学解读[J]. 苏力.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6)
[4]公产与私产之间——公社解体之际的村队成员权及其制度逻辑[J]. 张佩国.  社会学研究. 2006(05)
[5]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J]. 贺雪峰.  读书. 2006(08)
[6]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 阎云翔.  社会学研究. 2006(04)
[7]作为方法的华南:中心和周边的时空转换[J]. 麻国庆.  思想战线. 2006(04)
[8]中国传统财产继承背后的文化逻辑——家系主义[J]. 高永平.  社会学研究. 2006(03)
[9]农村调解机制的语境化理解与区域比较研究[J]. 董磊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1)
[10]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与进路[J]. 贺雪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1)

博士论文
[1]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D]. 王习明.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北方蒙汉边际地区的轮养制研究[D]. 马威.中央民族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派系斗争中的村庄治理[D]. 陈涛.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39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39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3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