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我国新时期农民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0 13:43
  我国新时期农民法制教育是推动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农村和谐与稳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从1986年我国实施普法教育规划以来,经过五个“五年普法规划”,广大农民的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现行的农民法制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制度化不强”等问题,这使其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期农民法律需求。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文献查阅,发现当前农民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除了与法制宣传存在的问题相关外,也跟基层政府执法行为不规范、基层法律服务缺位、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和农村民生事业落后有关系。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民法制教育,重要在于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快农村法制法规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村普法队伍建设;注重适当投入,促进农村普法硬件建设;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农村法制宣传活动;建立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我国新时期农民法制教育的内容及意义
    2.1 农民法制教育的内容
    2.2 新时期农民法制教育的意义
        2.2.1 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2.2.2 新农民素质培养的重要举措
        2.2.3 新农村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3章 我国新时期农民法制教育的目标及任务
    3.1 农民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
        3.1.1 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3.1.2 培养农民法律信仰
        3.1.3 强化农民法律实践
    3.2 农民法制教育的基本原则
    3.3 农民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
        3.3.1 宣传法制思想
        3.3.2 普及法律知识
        3.3.3 推进法制建设
第4章 我国新时期农民法制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4.1 我国新时期农民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4.1.1 法制教育形式单一
        4.1.2 法制教育对象特殊
        4.1.3 法制教育制度化不强
        4.1.4 法制教育机制不健全
    4.2 我国新时期农民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地方领导思想重视不够
        4.2.2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4.2.3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滞后
        4.2.4 法制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第5章 加强新时期农民法制教育的对策
    5.1 制定农民法制教育规划
    5.2 深化农村法制教育活动
    5.3 建设农村法制教育队伍
    5.4 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
    5.5 加大农村法律服务力度
    5.6 强化农民工会组织建设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期农民法制观念教育的路径探析[J]. 贾翠,张国民.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09)
[2]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目标模式[J]. 杨宜勇.  中国经贸导刊. 2012(28)
[3]新农村法制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 余晓帅.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01)
[4]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的困境、成因及培育路径[J]. 司小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5]农村基层法制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林瑛.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12)
[6]和谐农村法制建设路径探析[J]. 何鹏举.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2)
[7]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普法教育模式创新[J]. 贾孔会,周娉.  社科纵横. 2008(11)
[8]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现存问题与对策[J]. 周燕黎.  法制与社会. 2008(26)
[9]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农民法制教育[J]. 王玉霞.  继续教育研究. 2008(09)
[10]农村法律援助的困境与出路[J]. 史亚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硕士论文
[1]我国农民法治观念与法律行为分析[D]. 陈婷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2]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变迁与农村法治化道路的探索[D]. 杜鹃.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当代中国农村法治缺失及对策研究[D]. 李桂枝.山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45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45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1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