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虚拟社会交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5 22:08
  互联网信息的高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新的社会交往方式——虚拟社会交往。虚拟化浪潮使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而青少年网民已成为虚拟社会交往的重要群体。青少年由于心智不成熟,自制力不强,很容易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道德失范现象。如何正确认识虚拟社会交往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正确引导青少年进行虚拟社会交往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根据社会交往的一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阐述了虚拟社会交往的含义、方式和特点,分析了虚拟社会交往与现实社会交往的关系;对青少年虚拟社会交往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了虚拟社会交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的“双刃”影响;提出了正确引导青少年虚拟社会交往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其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社会交往与虚拟社会交往
    (一) 社会交往的一般理论
    (二) 虚拟社会交往的含义、方式及特点
    (三) 现实社会交往与虚拟社会交往的关系
二、青少年虚拟社会交往的现状及归因
    (一) 青少年已成为真正的“网络一代”
    (二) 青少年虚拟社会交往的特征
    (三) 青少年虚拟社会交往的归因
三、虚拟社会交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双刃”影响
    (一) 虚拟社会交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 虚拟社会交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正确引导青少年虚拟社会交往的对策
    (一) 形成三位一体的青少年虚拟社会交往合力
    (二) 提升青少年虚拟社会交往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教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解析[J]. 卜荣华.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探析[J]. 马桂兰.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9)
[3]超越现实的虚拟[J]. 吕春明.  大众文艺. 2010(03)
[4]虚拟社会关系中的人际信任研究[J]. 倪晓莉,周小军,吉瑞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5]论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异同[J]. 郭亮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6]新媒体:新机遇与新挑战[J]. 吴惠.  高校理论战线. 2009(07)
[7]浅析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J]. 苑玉红.  法制与社会. 2009(14)
[8]虚拟交往与社区虚拟重构[J]. 孙良,黄一如.  时代建筑. 2009(02)
[9]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J]. 黄少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0]网络交往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J]. 韩小荣.  新疆社会科学. 2009(01)

硕士论文
[1]论网络游戏领域的青少年思想教育[D]. 闵凤.上海交通大学 2010
[2]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行为特点及关系[D]. 李晓东.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视域下的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研究[D]. 潘琴.华中科技大学 2009
[4]虚拟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 唐佩.华中师范大学 2009
[5]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新对策[D]. 王琳.东北财经大学 2007
[6]网络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及对策研究[D]. 韩俊卿.辽宁师范大学 2007
[7]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 焦信敏.华南师范大学 2007
[8]网络交往行为的伦理反思[D]. 丁卓菁.东华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86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86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a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