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社会建设问题和对策研究 ——以浙江省莲都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2-10-09 20:25
社会建设就是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建设,谓之社会建设。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社会建设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统称。也就是时下在谈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又将社会建设问题单列一章加以强调,并提出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领域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国内外对社会建设问题的研究给笔者提供许多有益的资源,但是笔者认为他们研究的内容,往往过于宏观,尤其是对欠发达山区的社会建设、农村向城市发展的各类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且可以借鉴的内容部多。 论文从对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的界定开始,进一步总结了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欠发达山区的社会建设动力,结合我国欠发达山区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江浙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深入研究沿海发达省份市的欠发达山区社会建设问题,提出了社会建设的路径。通过推动产业与空间进一步集聚,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人口集聚,加强基层设施建设,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强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式来进行...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历史文献法
1.3.2 案例分析方法
1.3.3 统计分析方法
2 社会建设的理论及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2.1 社会建设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2.1.1 社会建设的内涵
2.1.2 社会建设的理论
2.2 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2.2.1 坚持以人为本
2.2.2 促进公平正义
2.2.3 推动社会和谐
3 我国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界定与基本特征
3.1 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界定
3.2 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分类
3.2.1 政策资源主导型
3.2.2 港口资源主导型
3.2.3 矿产资源主导型
3.2.4 生态资源主导型
3.2.5 综合发展型
3.3 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基本特征
3.3.1 地理分布特征
3.3.2 城市化特征
3.3.3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4 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社会建设现状分析
4.1 重要性
4.1.1 改变欠发达城市发展现状的主观要求
4.1.2 国家现阶段促进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
4.1.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2 主要存在问题
4.2.1 转型方向不明确
4.2.2 转型动力不足
4.2.3 经济腹地小,经济网络化程度不高
4.2.4 缺乏自主能动性,经济关系上的依附性
4.2.5 资源浪费
4.2.6 人才、资金匿之
5、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社会建设模式探索
5.1 推动产业与空间进一步集聚
5.1.1 利用特色资源
5.1.2 推动企业结构优化
5.1.3 加强产业集聚,实现工业园区建设
5.1.4 建设区域特有品牌
5.2 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5.2.1 培育中心城镇
5.2.2 扶植特色城镇
5.2.3 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5.3 人口集聚进一步加速
5.3.1 转移劳动力
5.3.2 下山脱贫
5.3.3 撤扩并乡村
5.3.4 协调农民“离家”“离土”
5.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1 构建中心城镇的交通体系
5.4.2 加强中心城镇的市政设施建设
5.4.3 优化基础设施的布局
5.4.4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5.5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5.5.1 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5.5.2 严控土地指标
5.5.3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5.5.4 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
5.6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5.6.1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学有所教”
5.6.2 完善就业保障
5.6.3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5.6.4 扩展失业保险
5.6.5 加大医疗保障项目的发展
5.6.6 推进住房体制改革,实现“住有所居”
6 莲都区社会建设实证研究
6.1 莲都区欠发达现状认识
6.1.1 浙江沿海开放地带的辐射区
6.1.2 稻作文化圈内的耕作环境凸显实干精神
6.1.3 经商的传统和注重技艺
6.2 莲都区社会建设的动力分析
6.2.1 莲都区社会建设的优势
6.2.2 欠发达山区社会建设的困境
6.3 打造好三个环节
6.3.1 着力创造守法守信、人文高效的发展环境
6.3.2 着力创造共享成果、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6.3.3 着力创造规范运行、充满活力的管理环境
6.4 创建和谐社区
6.4.1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6.4.2 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
6.5 围绕统筹发展,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建设体系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两型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J]. 张新竹. 辽宁经济. 2012(03)
[2]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低碳农业发展[J]. 易政.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3]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税政策作用探析[J]. 寇铁军,安忠志. 地方财政研究. 2010(01)
[4]渐进中的社会建设理论[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民政. 2010(01)
[5]转型期中国社会建设问题研究[J]. 严振书.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09(06)
[6]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J]. 景天魁,毕天云. 人民论坛. 2009(20)
[7]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审视与思考[J]. 冯进. 教育与职业. 2009(30)
[8]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杨思斌.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05)
[9]中国社会保障60年[J]. 何平. 中国劳动保障. 2009(10)
[10]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困境及对策[J]. 王泽强. 宏观经济管理. 2009(10)
博士论文
[1]转型期中国社会建设问题研究[D]. 严振书.中共中央党校 2010
硕士论文
[1]两型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王丽丽.长沙理工大学 2011
[2]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生态型政府构建[D]. 许艺豪.湖南大学 2010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D]. 赵文秀.重庆大学 2009
[4]我国环境保护的伦理导向与法制保障[D]. 李桂玲.成都理工学院 2001
本文编号:3689302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历史文献法
1.3.2 案例分析方法
1.3.3 统计分析方法
2 社会建设的理论及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2.1 社会建设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2.1.1 社会建设的内涵
2.1.2 社会建设的理论
2.2 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2.2.1 坚持以人为本
2.2.2 促进公平正义
2.2.3 推动社会和谐
3 我国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界定与基本特征
3.1 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界定
3.2 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分类
3.2.1 政策资源主导型
3.2.2 港口资源主导型
3.2.3 矿产资源主导型
3.2.4 生态资源主导型
3.2.5 综合发展型
3.3 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基本特征
3.3.1 地理分布特征
3.3.2 城市化特征
3.3.3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4 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社会建设现状分析
4.1 重要性
4.1.1 改变欠发达城市发展现状的主观要求
4.1.2 国家现阶段促进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
4.1.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2 主要存在问题
4.2.1 转型方向不明确
4.2.2 转型动力不足
4.2.3 经济腹地小,经济网络化程度不高
4.2.4 缺乏自主能动性,经济关系上的依附性
4.2.5 资源浪费
4.2.6 人才、资金匿之
5、沿海省份欠发达山区社会建设模式探索
5.1 推动产业与空间进一步集聚
5.1.1 利用特色资源
5.1.2 推动企业结构优化
5.1.3 加强产业集聚,实现工业园区建设
5.1.4 建设区域特有品牌
5.2 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5.2.1 培育中心城镇
5.2.2 扶植特色城镇
5.2.3 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5.3 人口集聚进一步加速
5.3.1 转移劳动力
5.3.2 下山脱贫
5.3.3 撤扩并乡村
5.3.4 协调农民“离家”“离土”
5.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4.1 构建中心城镇的交通体系
5.4.2 加强中心城镇的市政设施建设
5.4.3 优化基础设施的布局
5.4.4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5.5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5.5.1 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5.5.2 严控土地指标
5.5.3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5.5.4 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
5.6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5.6.1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学有所教”
5.6.2 完善就业保障
5.6.3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5.6.4 扩展失业保险
5.6.5 加大医疗保障项目的发展
5.6.6 推进住房体制改革,实现“住有所居”
6 莲都区社会建设实证研究
6.1 莲都区欠发达现状认识
6.1.1 浙江沿海开放地带的辐射区
6.1.2 稻作文化圈内的耕作环境凸显实干精神
6.1.3 经商的传统和注重技艺
6.2 莲都区社会建设的动力分析
6.2.1 莲都区社会建设的优势
6.2.2 欠发达山区社会建设的困境
6.3 打造好三个环节
6.3.1 着力创造守法守信、人文高效的发展环境
6.3.2 着力创造共享成果、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6.3.3 着力创造规范运行、充满活力的管理环境
6.4 创建和谐社区
6.4.1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6.4.2 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
6.5 围绕统筹发展,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建设体系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两型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J]. 张新竹. 辽宁经济. 2012(03)
[2]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低碳农业发展[J]. 易政.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1)
[3]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税政策作用探析[J]. 寇铁军,安忠志. 地方财政研究. 2010(01)
[4]渐进中的社会建设理论[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民政. 2010(01)
[5]转型期中国社会建设问题研究[J]. 严振书.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09(06)
[6]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社会[J]. 景天魁,毕天云. 人民论坛. 2009(20)
[7]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审视与思考[J]. 冯进. 教育与职业. 2009(30)
[8]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杨思斌.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05)
[9]中国社会保障60年[J]. 何平. 中国劳动保障. 2009(10)
[10]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困境及对策[J]. 王泽强. 宏观经济管理. 2009(10)
博士论文
[1]转型期中国社会建设问题研究[D]. 严振书.中共中央党校 2010
硕士论文
[1]两型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王丽丽.长沙理工大学 2011
[2]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生态型政府构建[D]. 许艺豪.湖南大学 2010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D]. 赵文秀.重庆大学 2009
[4]我国环境保护的伦理导向与法制保障[D]. 李桂玲.成都理工学院 2001
本文编号:3689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89302.html